高凉网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充分发挥文化对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师资格就该打破“终身制”

两院新院士,肩负学术尊严上路

    两院新院士今天出炉——记者从中科院获悉,今年新增选的中科院院士出炉,今年共增选出61名。其中女性9名,男性52名,新当选女性院士的数量和比例均为规范院士增选制度以来最多的一次。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70名,其中男性67人,占95.7%,女性3人,占4.3%。(12月7日《法制晚报》)

    两院新院士,是站在新制度的风口起飞,都是院士章程修订后的首次增选,都是执行严格相关流程与规则的。诚如有关人士所指出的,首次增选的意义在于,从章程的改革到实践的践行,从立规矩到守规矩,从程序正义到实体正义。从这个角度看,首次增选,是一次学术真理的捍卫,一次学术尊严的重构,一次学术生态的修复。在信息透明时代,新增选出来的新院士,既要接受公众的“检阅”,更要承受学术的考验。

    院士新章程,必须承载学术的公平正义,让“屠呦呦们”不留遗憾。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然而,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曾有人提出,挖掘屠呦呦获奖的衍生价值——提取科学与学术的“青蒿素”,治疗学术的“疟疾”,让学术尊严回归,让科学内涵严谨。

    两院新院士,肩负学术尊严上路,铭刻学术信仰前行,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制度的“生成”。这一次新院士的产生,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具备两重功能:一方面让新鲜血液通过科学合理的渠道流入院士队伍,实现了制度的优化与程序正义;另一方面也是在鞭策院士多元化退出机制的激活,目前来讲,只是一种“补充”与“稀释”,下一步就应该引入淘汰性竞争机制,打破院士“终身制”,并且,把昔日干扰增选的非学术因素“一吹干净”。

    “薪”制度有望孕育出焕然一新的学术生态。改革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时——据悉,财政资金积极支持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社会公益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搭配机制。对市场导向类项目突出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决定研发方向、要素配置等。此外,强化资金监管,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单”制度,杜绝一题多报、重复资助等现象,消除行政化定项目、分资金的弊端。学术只有根植于制度沃土,才能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