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凉网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美好德性是社会良性博弈的果实 两院新院士,肩负学术尊严上路

充分发挥文化对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创新是中国当前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所面临的结构性调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凸显国家对创新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但是,目前人们在谈创新驱动和文化时常常出现几个误解,辨析这几种误解有助于拨开迷雾,认清当前,布局长远。

■关于文化和创新驱动的几种误解

    第一种误解,认为创新驱动主要是经济问题,而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关联不大。创新是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寻找经济驱动力,科技往往被提到显著的位置,而忽略其他因素的推动作用,更是忽视文化对创新驱动的贡献作用。

    第二种误解,文化是只花钱不赚钱,没什么用。文化是虚无缥缈的,发展文化既无好处又无效益,是花钱打水漂。文化的投入较大,却没有明确的收益,更缺乏可以衡量、可以测量的效果,所以发展文化是吃力不讨好。持这种想法的人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导向,而缺乏全局观念。这种想法只看到公共文化投入,而没有看到文化产业、文化对其他行业的驱动作用。文化不能就文化而谈文化,而是要放在整个政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谈文化。

    第三种误解,认为搞文化是高大上的东西,是省、国家层面考虑的问题,与地级市虽然有关系,但是关联不大。这种观点将文化分为两张皮,认为文化是高级、精英、上层的,而不是通俗的、普通的,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这是典型的替老百姓拒绝发展机会,是出于善良动机而产生的狭隘观点。

    第四种误解,认为搞文化在广东很难找到土壤。广东人比较务实,更重视实用,而不重视虚头巴脑的东西。搞文化在广东缺乏恰当的发展土壤,必定会形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种观点无视岭南文化的务实、开放、包容、创新的特点,而这种特点与时代气质紧密相关。

    第五种误解,认为文化的作用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是行有余力之后对社会的一种补偿性救助。这有一点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味道。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会出现爆发出特点的阶段性需求,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这种需求将会喷发出来。如今,三期叠加,旧的发展模式已经凸显困境,需要对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予以确认。

■深刻认识文化对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

    文化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中山市是著名的制造业城市,在制造业中,中山市的企业大部分处在产品生产加工阶段,即处在微笑曲线的最底端。而处在产业链前端的创新、研发、设计和末端的营销、品牌等环节很多都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环节都具有高度的文化成分,其附加值更高。以文化重塑微笑曲线的两端,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因素。2014 年中山的经济结构已经达到2.5∶55.4∶42.1,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这代表着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未来的结构调整中,不但文化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元素,而且文化产业会成为农业、工业发展的新的内生性动力。高度重视文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撬动未来的一个支点。

    文化对城市转型具有强大的统摄作用。当一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能够营造更好的氛围,稳定传统经济、推动新兴产业落地。内蒙古的乌海市,过去主要以煤炭作为经济支柱,由于缺乏对文化氛围的塑造,其就业、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恶化,造成人才、资金大量外流,拖滞产业发展。后来乌海在全国率先提出书法城市,以书法文化为发展契机,倾力打造文化软实力。乌海市才转向“幸福城市”转变,文化成为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

■创新驱动需要创新文化

    文化不是面包屑,也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深入骨髓的内在精神状态。走进谷歌、Facebook、腾讯、苹果这些企业,其独特的创新文化气质会扑面而来。这种创新精神注定了员工会忘我地工作,并源源不断地将其才智注入到公司的发展中去。创新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入所有员工骨髓的心理状态。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非得要文化才能凝聚人心,保持企业长久发展。所以,很多企业家嘴边常常挂着一句话 “一流企业靠文化,二流企业靠管理,三流企业靠市场,四流企业靠关系”。

    创新驱动不仅表现为变化,而且表现为继承。优秀的刚性制度和柔性文化的结合才是城市繁荣、经济发达的必然选择。中国人常讲“富不过三代”,一个家族的长期兴旺发达,不是靠留给后代的大量财富,而是靠制度、文化的传承。而若干年之后,当人们回望来时的路,我们留给后人的将是什么,是钢筋混凝土,是钢铁工程,还是已经进入博物馆的货币?最好的财富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动力。

   (作者供职于中山市委党校)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