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凉网 > 教育 > 正文

树立高尚师德 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开展教育科研 推进素质教育

实现六个转变 培养创新人才


治教方略



实现六个转变


培养创新人才



高州市沙田一中    潘  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我常常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如何才能培养能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人才?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教育观念,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个人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六大方面:


  一、变“主宰”为“主导”,实现教学主体的转变


  尽管我们一直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一碰到具体问题,常常会变成一切由自己“主宰”,没什么好商量了。“教学相长”、“教学民主”在我国也倡导了几十年。但事实是既不民主,更失去了“相长”机会!


  在实现教学主体的转变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环境设置体现学生主体。我们学校设置有多个主题教育功能区,如教学区、德育功能区、英语会话区、运动健体区、生活区等;对校园的一墙一石、一花一草进行了“文化包装”,在教学楼中厅的天花板、柱樑上张贴经典名言、古典诗词、英语单词。教学楼中厅和绿化草地设计有46块高质量的橱窗专栏和100多米的文化长廊,展示了师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学生的优秀写作、美术、书法等作品,在校园里悬挂催人奋进的标语横幅等,就连垃圾桶也是育人的地方。可以说校园处处都是学生课外学习文化交流,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每一个区域都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二是时间安排体现学生主体。我们大力规范办学行为,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延长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的锻炼和睡眠时间等。把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自我约束、自我要求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首先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用同一教育模式、教育框架来“约束”每个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表现亲切,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课堂上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机会进行交流、发表意见,精巧地帮扶学生学生。其次就是解决好“苦学”与“乐学”的问题。善于引导,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由“苦学”、“厌学”变为“好学”、“乐学”。


  四是活动安排体现学生主体。学校成立了八个学生社团,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比如读书协会大力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书画协会开展墨汁飘香活动,每天安排20分钟的写字课,定期举办书法比赛、书法展览等。在构建班级文化过程中,完全是由各班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个性班名、班训、班旗、班歌、刊出墙报等。


  二、变重“知”轻“能”为“知”、“能”并重,实现教学目的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习惯在学校和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一些书上的东西,一堂课里,学生听老师讲、跟着老师动嘴,双手被束缚了,连堂上训练只得几分钟时间甚至没有,重“知”轻“能”十分严重。


  而我们重视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一是以探究答案替代告知答案。在探究式学习中,我们不嫌学生找答案的过程浪费时间,不急于去告知学生答案,而是设置探究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二是以动手实践替代教师包办。特别是重视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训练,保证各科实验开出率达100%;学生就餐,总是自行摆设餐桌,并负责收拾整理;活动比赛,学生自行组织、自行设计;课外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分工配合。比如在校内建有烧烤场,每周定期对学生开放,活动中,学生自己采购,自行分工,自己动手煮饭做菜,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


  三是以社会实践替代闭门读书。不能整天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到沙田龙眼种植基地、湛江、阳春、茂名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生物老师引导学生了解龙眼和各种动植物的特征,地理老师引导学生如何认识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如何欣赏描写自然景物,体育教师教会学生如何科学郊游合理锻炼,而一路上谈笑风生,交流心得,畅叙情谊。


  三、变经验型为科研型,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


  我们很多老师习惯于按经验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甚至满足于照搬照抄教参,这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靠什么来解决这些老大难题?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积极参加培训,转变教育理念。学校一方面购买有关新课程的光盘书籍,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短期培训、进修、深造。同时通过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自身水平,重点抓好教师的备课、编制教案、听课、讲课,编制试题等方面的工作。请进来,多听多研;走出去,多看多学。


  二是针对实际问题,探讨解决办法。比如针对农村孩子文明卫生习惯较差的特点,学校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收效非常显著。又比如“班旗正校风”德育活动,通过综合考核评价,每周最优秀的四个班级在周一升国旗后奏团歌升他们的班旗,这种做法改变了传统的班级量化考核颁发流动红旗的模式,更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个课题获广东省德育创新成果三等奖。


  三是实施集体备课,追求集体创优。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合作,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做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追求集体创优。


  四是主动承担课题,引进科研成果。把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建立在依靠教育科研这一基础上,主动承担课题研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积极引进科研成果。学校现在承担有省级、市级的课题研究共5个。


  四、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实现教学心态的转变


  教育,是情和爱的事业。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我们教师还要用真情去爱学生。然而,有些现象改变不了,比如老师偏爱好学生,不重视一般学生,遗弃后进生,有的甚至会讽刺挖苦,巴不得借家长之手“好好整治”一下学生,在学习上不适当地给学生施加压力,在课堂中剥夺学生的作业时间,课外搞题海战术等,以至有意无意地从各方面伤害学生。而我们做到:


  一是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我们要求对每一名学生都进行同样的教育,不放弃每一个哪怕各方面都表现很差的学生。我们成立了阳光心声倾诉室,开展心理辅导,矫正偏差。


  二是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不少优秀学生其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教师往往因为其优秀而不予过问。我们要求要特别纠正尖子生的偏差,促使尖子生全面发展。


  三是不漠视任何一个建议。学校重视学生的意见,专门开辟学生意见绿色通道,直达校长室,及时给予解决。比如增多课外活动时间,教室宿舍安装风扇等。


  四是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教师平时多观察学生、留意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捕捉其内心世界,并及时教育。


  五、变重复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


  重复性学习是传统教育的基本学习方法,它对继承已有的知识确有成效,对应试教育也有一定作用。当前,为了对付应试教育,把这一方法发展到了极限。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反复操练十分盛行,甚至把“硬逼”、“死擂”作为让学生获取高分的法宝,致使学习成为学生望而生畏的一种苦差事,成为学生厌学、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状况非改不可。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鼓励质疑。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想问题的各种可能;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提出自己的质疑;要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敢做,勇于解决问题。


  二是提倡博览。我们不断添置图书资料,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教师推荐并组织读后感写作比赛等。


  三是重视特长。我们不但要让尖子生真的冒尖,也要让特长生特长真的突出。为此我们成立了学科兴趣小组,每一个小组都有明确责任分工的老师进行有计划的训练指导。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志向,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优势或某方面单科特长优势,引导学生参加一个或几个兴趣小组接受辅导训练。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省市手抄报设计创作、漫画绘制等比赛,学校两次获羊城晚报组织的全省手抄报创作大赛优秀组织奖,获茂名市千万贺卡寄恩情贺卡制作大赛最佳组织奖等。


  六、变传统学习手段为现代学习手段,实现学习手段的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的读写算学习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从单纯的书本阅读到电子资料库、多媒体的电子读物;从单纯的手写方式转变为键盘、鼠标、光电扫描等图文并茂、声形并存的多媒体写作;从单纯的手工计算走向高速的电脑运算;从典型的粉笔加黑板上课形式转变为视频教学、远程教学。这种学习方式的巨变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成效。因此我们在创造条件普及和推广现代化学习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我们班级全部安装了教学平台,并与广州市三学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通网校,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努力拓宽学习渠道。全部教室都接通网络和电视终端,师生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学习、读书、看新闻,进行视频教学和远程教育。


  三是精心设置学习机会。为拓展学生学习活动空间,开阔视野、培养能力,我们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比如为期一周的军训、三防教育、走进动物园、走进高科技农业示范区、走进全国三高农业生产示范基地、走进博物馆等等,一改过去倾听、记录、讨论方式,代之以用手触摸、用耳朵倾听、用相机拍照、用DV录像、做现场采访、用皮尺测量、用铁锹锄头挖掘全新的模式近距离接触大自然。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学习方式也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


  教育观念虽然无形,但却能改变教育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向。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才能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此文获2010年广东教育学会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责任编辑:古海生)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