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转经轮儿飞,奇特的甘南习俗见闻
图|文 淡雅如菊
一个再博学的人,他也只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冰山一角。正因为我们对世界万物的未知与好奇,才使我们的旅行有了意义。做有故事的摄影,继续讲述我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旅行路上的所见所闻。
来自甘南旅行路上拍摄的这些照片,其实很早就修好图放在了草稿箱里准备发出来的,写到一半时又犹豫了,原因,是对这种甘南“习俗”究竟是什么一直不确定。在网络和现实中,我也曾多次向藏区的朋友用图片问过,被回答即使同为藏族同胞,习俗也是不尽相同,他们也不知道这是在干嘛。所以这篇文章就一直尘封在电脑里。后来偶然翻起,当时的场景又被激活,那些深刻的画面又浮现于眼前。回头细思量,我们出去旅行,究其然,不就是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究我们未知的世界吗?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见识过,也不需要什么都懂,也正是因为不熟知才使我们的旅行意义而变得丰富和美好,所以我还是决定把这篇不知道习俗为何的见闻整理出来,让更多见识过或不知道的朋友一起来认知这个多彩的世界。
6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海拔3000米的辽阔高原土地上,在我的家乡华北平原上的小麦都快泛黄收割了,一直被我认成小麦的甘南青稞(第一次见,说出来就被笑话了)刚刚长过脚面。我们行走甘南的旅行,车大部分都是在柏油马路上奔跑。路不宽但也少见人和过往的车。空旷的路上比起都市满眼的车流,心和路一样让人奔放。我们的车就这样穿过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在若尔盖和唐克辽阔的草原上驰骋。
马背上的高原女人,也是荒凉的高原山色中的一道风景。
路过一个村庄,有羊群通过,我们把车靠边停车让羊群先过,并下来仔细看看高原上特殊的羊。放牧的大姐,见我们对他的羊好奇,默默把跟在她身边的狗引开,让我们来拍,叫我们小小的感动。
高原羊,一生长在高原,吃在高原的草原里,毛儿长长密密,有着独特不一样的外形。
视线向前,村外,老远看到身着民族服装的好些村民在马路边中聚集,还有陆续朝向这走的人,感觉这里是在举行什么活动,赶忙上前看个究竟。
地处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这里山的植被除了稀稀落落拱出地皮的草,几乎看不到有树的存在。其实行走高原,我们眷恋这片土地,是因为它的神奇,奇在它每天都是蓝天白云,奇在它与我们不同海拔不同的动植物景观,奇在它我们很少能接触到的信仰。可高原人来看我们,也许是另外一种心境,他们也许羡慕我们生活富足可以出去旅行,羡慕我们呼吸比他们顺畅。
村民们在分散在几家的院落前围坐。
从各户人家升起的袅袅炊烟。
聚会的人群中,大人们几乎人手持一个转经轮,另一只手拿着一把像伞状的东西不知道叫什么,样子与转经轮相似。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念念有经。我们判断,一定是哪一家有什么大事大家都来参与。
有老人带着自家小板凳,还陆续往这里走来。
这户人家,墙外,露天的灶台正生着火冒着烟锅里煮着东西。
我们问带队的易导,他说他行走甘南多年也没见过这阵势,不知道是在干嘛。我们问当地年轻一些的人,或许他们能听懂我们说的汉语,可是问了几个人,没有一个人听得懂我们说话,真是急人。听不懂,无法交流与沟通,我们猜想有几种情形:结婚的,祝寿的,给孩子做满月的。最后,大家判断,这可能是给“已故”的人做七七四十九天的“七的”。不知道这猜测是否准确,后来网络或现实也问过一些人,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如果我说错了,也请当地同胞们见谅。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因行政区域在甘肃省南部,并以藏族为主体自治民族而得此名。其中藏族总人口占54.0%,多信仰黄教(喇嘛教格鲁派)。境内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
甘南藏族的丧葬方式,也一样深受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网络百度,在甘南藏族中不管采用哪种丧葬方式,都要举行七七超度,即每七天请僧人念经超度一次亡者的灵魂,一直做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到了最后一七,举行盛大祭祀,亲朋好友们都来,主人备饭菜招待客人,感谢他们的帮助。周年以内,要求不杀生,不参加娱乐活动,不穿新衣服,不戴首饰,不过节日,以表示对亡者的哀悼之情。对死者不叫生前名字,只称亡人等等。
藏传佛教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人在现世中得到的幸福或者灾难都是前世行为的因果报应,而在现世的善恶行为同样成为来世报应的根据。所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深深的反映在藏族人民对待死亡的态度上。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任何生物在来到这个世界前已经经历了无数的轮回,现在所在的世界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只是宇宙无数世界中的一个,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来说,世界只是众生暂居的地方。这样的思想反映在生死观上则认为死亡并不代表结束,而是生命的又一次旅行。
不管这是什么习俗,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感受到了这种习俗的奇特与新奇。
这家是“做事”的主人。我大胆地想走进去看个究竟,可能是看我拿相机,被门口人打着手势拦住了。
老人家,就这样任性地趴在路边的草地上,但也不忘转动着他的转经筒。
貌似是全家老少全出动,场面里老人和孩子居多。
这伞状握在手里的东西,随着念经的声音一起转起来,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很壮观。
孩子们的穿着,更随意些。
从主人家的院子里,开始有一些人陆续端出当地特色的吃的喝的出来。
甘南藏族的饮食主要有奶茶、油条、糌粑,还有酸奶、肉饺、肉包、面条和手抓羊肉 等,调剂花样甚多,以肉食为主。
白白的,硬硬的,盘子里的东西貌似糌粑。热情的当地人也拿给我让我来吃,我看了看,感觉肯定吃不习惯,还浪费了,就没接。有同伴拿了点,到车上分发大家,黏黏的,我还真吃不惯。
负责招待的人,把从院里端出来的吃的陆续分给门前的客人。
糌粑是安多藏族的主食。它是将炒熟的青稞用手磨加工成面粉,吃时加上酥油、干奶酪和茶水,在碗里用手拌匀,捏成团状食品。糌粑易于保存,便于携带,吃法简单,味香耐饥。
水壶里装的是奶茶。也有人要给我倒一杯来尝尝,老远就闻到那股浓浓的膻味,我是真心喝不惯,所以微笑着谢绝了。无论是在甘南还是青海的玉树藏区,其实我最怕听到吃饭时被人告知要吃藏餐。在玉树的几次藏餐大宴,当地藏族同胞把家里最珍贵的高级食品手抓羊肉牛肉、酸奶,奶茶什么的来招待我们,满眼望去的丰盛的藏餐,于我,却只有麻花能吃得上口,还有就只能再靠水果填下胃。天生对食物味道的挑剔,对陌生食物的排斥,让我迅速接纳的少。所以我是个在外适应能力很差的人。好在这么多年行走,对吃住已经多了很多适应。
奶茶是藏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它的制法很简单,即把茶叶放入壶内或锅里,添水 加盐煮沸,待茶色变浓加入牛奶,再烧开即成。奶茶可止渴、消食、解除疲劳。内地喝惯了被加水稀释成多少倍的牛奶,来到高原,真心喝上地道的高原纯奶,那味道总是难以接受。贱骨头。
一方土地养一方习俗,饮食也是如此。
多数老人见我们拿相机显得有些不自在,只有这位高原美女不惧镜头想把形象表现更好些。
你爱你的家乡,我爱我的土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彼此都是各自的风景。
『本人简介』淡雅如菊,旅行摄影师,旅游体验师,旅行专栏作家,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