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耐受PM2.5”是种荒诞的黑色幽默

坠井男童家属“被医闹”,只会让医患关系更恶劣

保定蠡县坠井男童聪聪不幸身亡后,其父被一些媒体说成“忘恩负义”、无理地向医院索赔巨款的“医闹”。后经证实,聪聪父亲从未要求赔款,说他“医闹”实在冤枉。

被说成医闹的,不止聪聪父亲。近日,教师缪某在申请落户上海时被举报“疑似医闹”, 最终,缪某迫于舆论压力 “自愿”撤销落户申请。然而据调查,缪某只是在急诊室内就诊时,与女医生发生口角并引发肢体冲突。并没有试图借医疗纠纷牟利。

利用医疗纠纷,借题发挥,妨碍医疗秩序,对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这样的医闹确实存在。甚至还有“医闹公司”,收就医者的钱,帮助就医者找医院的麻烦。

生意好的职业医闹团队,每月人均收入可达数千元

然而,这并不代表,只要对医院表达不满,就是医闹。

患者在就医时有权进行合理质疑。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孙建方就曾表示,医方的临床误诊率一直在30%左右,且诊断准确率不一定和医学技术发展呈正相关。之前《今日话题》也有多篇文章(如:《一天抓4个医生:公立医院的检验科有多肥》,《“过度医疗”是被夸大了吗?等》)指出当今中国医疗环境并不健康,很多检测,治疗不规范的现象正频繁发生,这更加大了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在这种大环境下,患者在就医时,对自己觉得不对劲的地方提出异议,也不能说一点儿用没有。

而且,像这次的“坠井男童”事件,据报道,在整个救援过程中,男童的父亲只有一处做的有些出格:在救援现场,医生宣布男童死亡,救护车要将其送到火葬场,家属方面发现后阻止,坚称孩子仍有呼吸,要拉到医院抢救,120司机不肯,遂发生了冲突。

在旁观的外人看来,这很不理性。但是话题君(微信:todaytopic)请大家想一想,不愿相信自己孩子的死讯,希望再去医院确认一下,这难道不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应抱有同情之理解吗?

说一些绝对正确的废话,比如“在场的医生难道没有执照吗?”很简单,但“人性”两字,就可抛诸脑后了吗?

况且,男童家人也没有任何讹钱的企图,说他是“医闹”,太过分了。况且,也有医生表示,当时救援方不抢救,直接送火葬场的做法,也有欠妥之嫌:“虑及患者难接受亲人死亡的情况,医院在告知家属的同时,还会对死者进行心肺复苏、拉心电图,以安抚家属。”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安抚的作用,哪怕是做做样子,也是对家属的莫大宽慰。

其实,在当今的中国媒体上,“医闹”一词的定义早已模糊,可能在医院冲着医生吼上一句,就成了“医闹”。然而,针对医闹的批评和打击却是猛烈的。早在2010年两会期间,就有多名中央领导批示了关于打击医闹的提案。近年来,全国性整治医闹的行动也是搞了一次又一次。

当我们用猛烈的行动打击一个定义不明确的现象时,很容易发生冤假错案。首先,一些医疗事故中,本来医院是过错方,该负全责。而患方可能只是在表达不满的时候言辞激烈了一些,就被一些媒体形容成了“医闹”。这次的“坠井男童”事件更是离谱,某些医院自媒体愣是给男童父亲生编出来一个“索要赔款200万元”的离奇情节。

还有,在一些医疗事故中,医患双方都有明显过错,甚至有时候医方的过失是因,患方的过失是果。比如福州“8·27医闹事件”,就是医方延误治疗在先,患方闹事在后。本来这类问题的责任就很难厘清,你再简单粗暴地拿个“医闹”的大帽子给患方一扣,等于变相吸引公众注意力,间接帮医方减轻压力,逃避责任。不利于医患关系的缓和,和医院业务水平的进步。

还有一点更可笑,福建省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了《福建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其中有对新闻媒体涉医报道失实追责的规定。全国各地也有多起医方认为媒体报道失实,从而起诉媒体的案例。

当媒体发布对医院不利的信息时,医方有相关条例可以依仗。而当医方自媒体发布不利于患方的谣言(比如谎称坠井男童父亲索要高额赔款)时,却没有人因此受到惩罚。如此双标,是否有失公平?

舆论的倾向使人容易轻信谣言:武汉反恐演习的图片被当作“医闹打砸医生”的图片(图片来源:《今日话题》文章《“中科院医闹”反映了什么》)

“医闹”这类词的滥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论走向。随着近年来野蛮“医闹”现象曝光得越来越多,以及医生群体越来越重视在媒体上澄清各种事实,在涉及“医闹”的问题上,舆论渐有倾向医院医生一方的趋势”。

其实,舆论也有过向着患者的时候,比较2011年的两起医闹报道,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候有相当一部分网民认为医院应该为医闹负责任。

图片来源:《两例医闹事件网络评论观点调查分析》

但是,随着某些极端“杀医”案频繁曝光,大量网友都持支持医生的立场,只要出现了“医闹”这个词,大家立马相信并且一致谴责,甚至都不过大脑。

而“医闹”扩大化和污名化这种现象,毫无疑问把本就恶劣的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每个人都会是受害者。

对此,话题君(todaytopic)认为,在医患矛盾中,无论是媒体,还是卫生主管部门,都不该有偏有向。应该摆事实讲证据,而不是一言不合就给对方戴标签,扣大帽子。

“医患矛盾”这个一点就着的话题确实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男童家属只是这场语言操控者的牺牲品。想知道这场极速反转的舆论风波是如何发酵的吗?今晚7点,《今日喷喷喷第二季》第4期,全能喷 、慢喷喷、 随口喷、 温柔喷为你解读!长按扫码,预约直播哦!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