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服你的父母不要信朋友圈食品养生谣言 较真方法论
(编者按:昨天较真成功举办了第一期线下较真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们一起探讨食药领域的事实查证和应对。在沙龙上也正式启动了较真平台项目,这意味着以后会有越多越多的专业人士来参与事实查证。今天我们发布的是这次活动其中一个内容整理。嘉宾的精彩演讲和回答陆续有来。)
这次“食药类事实查证与应对沙龙”活动举办之前,腾讯《较真》发起了一个“关爱爸妈朋友圈大作战”活动,目的就是帮助爸妈赶跑谣言,众所周知,长辈的朋友圈谣言中,食品养生领域是重灾区。在这次食药较真沙龙上,嘉宾们纷纷建言献策,分析了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
关于父母朋友圈谣言问题难以对付的原因,许多嘉宾都认为,心理学层面是一个关键。知名心理学家唐映红就表示,从心理学上,人们去信谣、传谣可能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因为人类与生俱来不能忍受模糊性,“任何的信息存在模糊性,我们就会用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欲望去填补它。”所以,谣言不管再怎么语焉不详,再怎么没有时间地点出处,也不妨碍被人们相信。正如北京科技报食品领域知名记者洪广玉说的那样,“公众只接受一点,有害还是无害,就这一点,就足够它传播了。” 对于老年人的状况,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许燕专门进行了剖析,“现在老年人的需求里面,安全感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年龄的增大,死亡恐惧会增加,越是这样越会关注养生,这块很容易轻信。 ”在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看来,关于谣言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学界做的可能还不够,“探索传谣、信谣的心理学基础,以及必要的社会心理学基础,这些理论层面的东西,我们还要再向一些大学的学者研究,这样才能在实践上指导未来的实践。”不过,尽管问题解决起来很困难,嘉宾们还是积极给出了建议。
首先一点是“是尊重你的父母,别挑战你父母的世界观”。科学作家黄永明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他看来,“一个人坚信这个东西(谣言),很多时候不是你把一个相反的事实摆在他面前,他就能够马上接受的。”“你在辟谣的时候,你不能让对方觉得你在挑战他的世界观,你要尊重他,要让他感觉到他去相信你这个事实,也不会对他的世界观产生挑战,这种情况下,他才有可能被说服。”这是许多嘉宾共同的观点。科普作家云无心就表示,“必须坚持平等传播的原则。你如果不尊重读者,你将没有办法传播。因为你再骂他,再居高临下批判他,他还是不相信你。”对一般的人尚且如此,对待父母就更应该注意了。农大副教授朱毅也表示,如今很多科普叫做“打脸式科普”“强制性科普”,其实不好,应该用“拥抱式科普”才能取得成效。
第二点,对于父母的朋友圈,辟谣要有重点,害处不大的可以不去管。这也是农大副教授朱毅提出来的看法。比如针对食物相克的谣言,朱毅认为,“那有啥,没啥,只不过是少吃一点,口福上面一点折损,没有必要如临大敌。”但是,“如果谣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课题,咱们就要关注它。”在北大教授马冠生看来,父母长辈相信食物相克这种现象是无可奈何的,“有的传言,你现在想打破它并不容易,因为它植根于文化之中,比如养生存在于整个的社会体系当中。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成长,新一代的科学素养也提升上来,这些传言可能慢慢就消失了。”
第三点,让爸妈从他们感觉可信的地方获得信源。这是马冠生教授的建议,“好比我回家,我要跟我岳父母说吃这个、吃那个会有营养,说了也不相信。如果我拿北青报专栏上说的话可能就相信了,因为觉得那个更有权威性。”丁香园高级编辑张新艳也同意这个观点,要给父母可靠的信源,“比如三甲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他们推的内容可能是可靠的。”丁香园学术拓展经理张广有更是把这点发挥到了极致,“我专门请高血压的一个权威教授,专门去挂了他们的号,请他们给我(父母)讲了一下。这是最有效的,因为他是最权威的。”
第四点,让摆脱谣言侵害的父母成为广场舞社群的“意见领袖”。这是张新艳给出的“进阶建议”。因为长辈有自己的社交圈。在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蔡静看来,广场舞社群正是食药医疗类谣言传播最多的地方之一,这个社交圈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可信的。如果你能让自己的父母朋友圈摆脱谣言侵害,那么请鼓励他们去广场舞社群中传播正确的信息,这样其他老人群体也不会去相信朋友圈食品养生谣言了。
如何“还爸妈朋友圈一个蓝天“,可以参考嘉宾的这些建议。但前提是积极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加入“关爱爸妈朋友圈大作战”,多发一些父母朋友圈截图,在征集结束之后,我们会进行分析,给出一个报告,帮助你解决爸妈朋友圈谣言泛滥的问题。
腾讯较真丨新闻界的福尔摩斯,探查真相,拨开信息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