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更加注重人的作用、人的全面发
2015-12-30来源:
实现“人本位”发展需要通过再造政府体制实现,必须改变对发展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主体,以往以GDP 为核心指标是政府自己评价自己,如果以居民幸福指数指标代替GDP 指标,将居民就业、收入、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环保、治安、道德水准纳入考核体系,评价主体就转变为人民群众。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GDP从以往的高速增长调整为中高速增长,今后5年的发展将更加关注人的文化、情感、精神需求,重视人的作用,强调要依靠人、尊重人,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注重国民生活满意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理念。由于新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成立,为实现国家富强,1949 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我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1958 年大跃进中提出超英赶美。30 多年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启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带领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30 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飙升至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解放生产力为决策基点,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发展是第一要义”,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目标都是GDP 至上,秉持把国家变富变强的 “物本位”发展理念,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成为贯穿始终的时代主题主线和持续不变的首要目标,其他便是排在第二位之后的次要项。在“物本位”发展理念指导下,欠缺对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精神的追求。正因如此,撒切尔夫人曾认为:中国是一个无需重视的国家,它只生产洗衣机和电冰箱,不生产思想。诚然,如果一个民族在发展“物”的背后没有发展文化,在发展文化的背后没有提炼思想,在思想的背后没有凝聚精神,这个民族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
当前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正在消失,为重构发展理念提供了契机,如果我们不能从“物本位”的偏执中解脱出来,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就将付诸东流。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时代潮流,将“物本位”发展理念转变为“人本位”发展理念。“人本位”不仅包含经济硬实力的快速发展,也包含文化软实力的持续积聚、社会和谐实力的逐步形成、政治外交实力的有效运筹和生态环境实力的亮丽展示。
由于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主导经济发展,GDP 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核心定量硬目标,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是数量型发展,各级政府官员靠做大GDP彰显业绩、晋级升职。实践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做大蛋糕,至于怎样做大,增长方式是否粗放,分配是否公平显得不那么重要。为做大GDP 而不顾子孙后代,比如通过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压低劳动力成本、污染生态环境竞相建设投资者的天堂实现增长,久而久之便形成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益、低消费和破环境等非科学发展模式。虽然“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都提出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但在“物本位”发展理念指导下,仍片面追求GDP 增长,发展效果集中地体现在基础设施、工业产品等物化成果增加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中突出“物”、强调“物”成为很多地方领导干部的思维惯性,以致手段超越了目的,甚至手段成为目的本身,是否改善国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没有被高度重视,形成“拜物教唯物主义”,走到“现代化陷阱”的边缘。
“人本位”是定性软指标,与“人本位”发展理念相应的是质量型发展方式。“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对“人本位”发展理念和增进民生福祉具有划时代意义。规划建议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这些新提法表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带领全国人民从“物本位”走向“人本位”发展新阶段。也表明中央深刻认识到发展只是手段,发展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增加国民财富,而是促进国民幸福,让全国人民人人都有好工作,人人都有高收入,人人都有好环境,人人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人本位”发展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价值取向从经济 “发展是第一要务”转向共享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城镇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十三五”规划建议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方式转型、人居环境改善、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作出的顶层设计,并要求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性保障。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这些权益。只有让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社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真正让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成果。
环境是无差别的公共福利,为适应“人本位”发展的时代要求,从“十三五”开始,将推动绿色发展,优先建设生态文明,进入以生态良好为主题主线的发展期,使改革开放30多年粗放型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生态环境的败变逐步修复,被污染的江、河、湖、海将全面得到治理,被破坏的山体、森林和耕地得到修复,还国民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绿地桑田,让国民没有生存之虑、生产之忧、生态之患,富足、宜居、健康、幸福地生活,并逐步将珍惜生命存在、体验生命方式、追求生命意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发展目标。
实现“人本位”发展需要通过再造政府体制实现,必须改变对发展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主体,以往以GDP 为核心指标是政府自己评价自己,如果以居民幸福指数指标代替GDP 指标,将居民就业、收入、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环保、治安、道德水准纳入考核体系,评价主体就转变为人民群众。只有改变评价发展成果的标准和主体,才能推动政府治理逐步向人本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促进政府素质向人格化提升,打造懂规律、有良知、守规则的信用政府,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行为,实现“遵天道、厚人德、朴天下”的道治,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进政府决策、完善社会治理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供职于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刘秀莲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GDP从以往的高速增长调整为中高速增长,今后5年的发展将更加关注人的文化、情感、精神需求,重视人的作用,强调要依靠人、尊重人,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注重国民生活满意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理念。由于新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成立,为实现国家富强,1949 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我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1958 年大跃进中提出超英赶美。30 多年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启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带领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30 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飙升至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解放生产力为决策基点,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发展是第一要义”,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目标都是GDP 至上,秉持把国家变富变强的 “物本位”发展理念,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成为贯穿始终的时代主题主线和持续不变的首要目标,其他便是排在第二位之后的次要项。在“物本位”发展理念指导下,欠缺对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精神的追求。正因如此,撒切尔夫人曾认为:中国是一个无需重视的国家,它只生产洗衣机和电冰箱,不生产思想。诚然,如果一个民族在发展“物”的背后没有发展文化,在发展文化的背后没有提炼思想,在思想的背后没有凝聚精神,这个民族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
当前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正在消失,为重构发展理念提供了契机,如果我们不能从“物本位”的偏执中解脱出来,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就将付诸东流。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时代潮流,将“物本位”发展理念转变为“人本位”发展理念。“人本位”不仅包含经济硬实力的快速发展,也包含文化软实力的持续积聚、社会和谐实力的逐步形成、政治外交实力的有效运筹和生态环境实力的亮丽展示。
由于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主导经济发展,GDP 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核心定量硬目标,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是数量型发展,各级政府官员靠做大GDP彰显业绩、晋级升职。实践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做大蛋糕,至于怎样做大,增长方式是否粗放,分配是否公平显得不那么重要。为做大GDP 而不顾子孙后代,比如通过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压低劳动力成本、污染生态环境竞相建设投资者的天堂实现增长,久而久之便形成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益、低消费和破环境等非科学发展模式。虽然“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都提出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但在“物本位”发展理念指导下,仍片面追求GDP 增长,发展效果集中地体现在基础设施、工业产品等物化成果增加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中突出“物”、强调“物”成为很多地方领导干部的思维惯性,以致手段超越了目的,甚至手段成为目的本身,是否改善国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没有被高度重视,形成“拜物教唯物主义”,走到“现代化陷阱”的边缘。
“人本位”是定性软指标,与“人本位”发展理念相应的是质量型发展方式。“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对“人本位”发展理念和增进民生福祉具有划时代意义。规划建议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这些新提法表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带领全国人民从“物本位”走向“人本位”发展新阶段。也表明中央深刻认识到发展只是手段,发展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增加国民财富,而是促进国民幸福,让全国人民人人都有好工作,人人都有高收入,人人都有好环境,人人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人本位”发展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价值取向从经济 “发展是第一要务”转向共享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城镇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十三五”规划建议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方式转型、人居环境改善、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作出的顶层设计,并要求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性保障。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这些权益。只有让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社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真正让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成果。
环境是无差别的公共福利,为适应“人本位”发展的时代要求,从“十三五”开始,将推动绿色发展,优先建设生态文明,进入以生态良好为主题主线的发展期,使改革开放30多年粗放型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生态环境的败变逐步修复,被污染的江、河、湖、海将全面得到治理,被破坏的山体、森林和耕地得到修复,还国民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绿地桑田,让国民没有生存之虑、生产之忧、生态之患,富足、宜居、健康、幸福地生活,并逐步将珍惜生命存在、体验生命方式、追求生命意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发展目标。
实现“人本位”发展需要通过再造政府体制实现,必须改变对发展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主体,以往以GDP 为核心指标是政府自己评价自己,如果以居民幸福指数指标代替GDP 指标,将居民就业、收入、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环保、治安、道德水准纳入考核体系,评价主体就转变为人民群众。只有改变评价发展成果的标准和主体,才能推动政府治理逐步向人本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促进政府素质向人格化提升,打造懂规律、有良知、守规则的信用政府,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行为,实现“遵天道、厚人德、朴天下”的道治,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进政府决策、完善社会治理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供职于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刘秀莲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