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联系群众新常态 

(深度关注)

  广东近2万名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组团驻村直接联系群众,实现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

 



核心阅读

      2014年7月,作为广东省委主要领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的佛山市南海区,率先探索试点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简称驻点联系制度),2014年10月,广东省委办公厅印发意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驻点联系制度开展近半年来,究竟如何确保干部常下基层,是否化解基层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记者日前赴粤作了调查。

“三固定”

联系群众有了“硬杠杠”

 

“以前要到镇里才能见到杨书记,现在不用了,每周二下午他都会来,有啥事儿直接去村委会找他就行。”揭阳市揭西县金和镇新高园村村民林原辉口中的“杨书记”,就是金和镇党委书记杨杰生,也是直接联系新高园村的驻村小组组长。

据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毅介绍,广东自推行驻点联系制度以来,一直坚持“三个固定”,即固定联系人员、时间、地点。

       固定联系人员: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人大副主席等领导干部每人直接联系1—2个村(社区)。每个村(社区)都安排1个成员相对固定的驻点团队,由镇街领导干部牵头负责,成员包括镇街部门负责同志或党员干部,县镇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而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驻村(社区)各类服务中心、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负责同志,大学生村官、法律顾问、志愿者等组成辅助团队。

      固定联系时间: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周统一固定1天时间作为驻点日,驻点日原则上不安排重大会议。位置偏远的联系点可每两周安排1次驻点联系工作。

       固定联系地点:一般安排在村(社区)行政办公楼。

    “以前也有挂村的,但大多有事才来,没事不来。”杨杰生说:“现在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带队当组长,周二分上下午两拨人马,下村上班。”

       驻点联系制度推行后,广东全省不少地方乡镇干部的下乡,逐渐由以往的随机变成一种习惯,成为每周工作中固定的一部分,雷打不动。

     “‘三固定’就是硬杠杠,将乡镇干部联系群众从时间、空间、人员组成3个维度固定下来,目的是解决以往干部下基层一阵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痼疾。”揭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邱海宏说,“其深度影响还在于,促使乡镇干部在思想意识上由一个从‘官’到公仆的转变——不是百姓到干部这来,而是干部应该走到百姓中去。”

[1] [2] [3]  下一页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