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涌镇产业转型升级实践探析 一个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学校

地方国企证券化和上市是改革的必然选择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资国企改革进程明显加快。有统计显示,目前已有北京、上海、辽宁、湖南、天津、广东、重庆、山东、江西等20 多个省区市出台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意见”。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地方国企改革也进入全面加速期,多地制定实施方案,重组整合、混改、资产证券化、上市等已成为重点目标和任务。未来五年,就国有经营性资产证券化率的目标设定而言,北京、湖北是50%,江西、河南是60%,重庆、湖南是80%。广东省是国资重镇,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省国资委在2015年新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资产证券化率要达到70%。

    早在2014年11月,广东省颁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就提出,“使上市公司成为省属国有企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汽车贸易、仓储物流、轨道交通施工、招投标板块等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上市,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粮油等企业逐步注入省属同类业务上市公司,推动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今年以来,广东国资加大改革重组力度,一方面深度整合已有上市平台,一方面加大力度打造新的上市平台。

    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从管资产到管资本,是国资监管理念的重大变化,也是对资本运营理念的认识深化。那么,地方国有企业上市到底有何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首先,对于普遍意义的企业而言。上市有利于发挥杠杆和控制放大效应,有利于股权流动和增值,有利于并购和直接股权融资,有利于规范治理、资本运作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其次,对于地方国有企业而言,只有走向资本市场,国企才能真正遵循市场规律和自身规律,通过市场的手段,在市场的范围内实现科学运作和自然进退;只有上市、尊重市场的选择,才能有效避免行政惯性带来的“拍脑袋”和“翻烧饼”。再次,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企业上市有利于地方政府增进税收、促进就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强调,“推进公司制改革,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正是希望通过上市后的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和释放企业活力,提升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引领力。通过市场机制“倒逼”,在激励机制和人才机制上取得突破,切实改变国有企业“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能奖不能罚”的积弊。

    在分类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上,重点推进商业类国企上市是全面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路径,也是攻克国企改革系统工程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其一,上市有利于国企“混改”。企业上市的基础条件是股份制改革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就为规范、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从一定意义上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是混合所有制的最好典范。其二,上市有利于国资优化整合。企业上市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实力和财务条件,这就为企业的运营情况的区分提供了试金石,也是对“清理推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的成效检验。其三,上市有利于完善国资监管。也只有推进企业上市和集团企业整体上市,才能使国资监管机制转变——“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成为可能。国资监管机构只有着力“管资本”,其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才能旁移其他机构,回归“出资人代表”的地位,集中精力扮演好“出资人”角色。概言之,只有抓住国有企业上市和证券化这个关键,国有企业长期存在和累积的一系列所谓体制机制问题才会因市场和规范治理的倒逼力量迎刃而解。

    近年来,地方国企改革不断取得进展,国资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顶层设计的蓝图已经绘就,地方国企如何“实施在前、创新在前、探索在前”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现实课题,必须尽快落实方案,牵准牛鼻子。国企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改革总是要考虑重点领域和找准突破口的。笔者认为,借助资本运营的手段,通过新三板挂牌、买壳和借壳整体上市等途径走上资本市场,是实现本轮国资国企全面和深层次改革的关键路径和必然选择。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