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企证券化和上市是改革的必然选择 全面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

一个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学校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从一个人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和家庭就开始承担起养育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只育不养,只生不教,乃有失职和失责之嫌。从宏观角度看,家庭教育是个人社会化阶段与成人成长过程的出发点与起跑线,是学校教育的根基和社会教育的序曲。因此,习近平主席站在民族和国家高度,针对家庭教育,提出加强“家风家教”的倡议。在2015 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他引用孟郊那首著名的《游子吟》,讲述了“家的重要性”,他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想想小时候读过的传统启蒙教材 《三字经》、《弟子规》,读的时候朗朗上口,字里行间蕴藏的为人做事的真谛牢牢地镌刻在幼小的心灵,一辈子不会忘记。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审视传统家风家教的时候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市场经济冲击下“重功利轻道德,重物质轻精神,重自我轻集体,重自由轻法制,重生养轻教养”的弊端。

    马路上老人家摔倒了,没有人过去搀扶;地铁、公交车上有些年轻人霸占“老幼病残孕”专座而不让座;子女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反而将父母的养老房产据为己有;兄弟姐妹为争父母遗产,打上法庭,不惜反目成仇,形同路人。虽然,这些只是个案和个别现象,但也反映出家风家教传统价值观丢失的严峻社会问题。在社区干净整洁的广场上,不时看见老人或孩子的母亲让孩子在广场上随地便溺,而无任何约束和教导,丝毫不顾及公共场所及公众的利益。这对孩子幼小心灵中公共道德和行为没有了是非、善恶、好坏的标准。从行为学和心理学及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来看,个人文明素质及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后天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风熏陶、家教浸染的结果。看一个家庭的家风家教不仅对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幼小心灵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也对其长大成人,走向社会,走向职场后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及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关联性。所谓“从小看大”,“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即是此理。更为重要的是家风与社风有着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联系;家风纯正,家教有方,则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和谐,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反之家风不正教育不严,不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社会风气、公民道德、个体品质的养成。家风纯、家教正,则社风正、社会正。

    家风家教的本质是价值观问题。为人父母,养儿育女,并不是仅仅给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富裕的生活内容就够了,一个好的父母还应该具备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和生活向导的资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给孩子什么是善与恶的行为、什么是好与坏的标准。什么是应该和不应该的做法?湖南卫视的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其真正对公众的意义在于,爸爸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一个生活在公众人物家庭环境里的孩子,喜欢任性、自私、娇惯、耍赖、刁蛮、逃避的五岁孩子,何以在父亲陪伴的几个月,彻底摆脱了负面情绪和态度,成为一个能担当、有责任心、敢于面对挑战和困难,并且能够勇敢地去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成果?你看到了什么?

    正如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所说:“一个父母胜过100 个校长。”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就是家风家教的力量,也是孩子走向成长成才成功的力量。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