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凉网 > 教育 > 正文

记“茂名市优秀教师”杨晓燕

记茂名市优秀教师罗逸健

一腔血耕耘路  万千心奉


——记茂名市优秀教师罗逸健通讯员:张良


    广东高州中学罗逸健老师二十多年耕耘路,播种的是智慧与希望,挥洒的是汗水与热血,奉献的是真情与青春,收获的是喜悦与成功,镌刻的是耕耘者的岁月与轨迹。艰辛的付出,收获沉甸甸的殊荣:茂名市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优秀教师、高州市政治学科带头人、高州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高州市政治学科教研先进个人、高州市优秀教师。在茂名市庆祝2016年教师节大会上,罗老师作为茂名市优秀教师代表受到了表彰。荣誉在身,责任在心,罗老师始终不忘本色,心怀学生,情系教育,扎根校园,普写华章。


坚定信念,做一个有心的教育者


罗逸健老师于1993年华南师范大学政法系政治教育本科毕业,当年被分配到农村中学高州市石鼓中学任教,失落感油然而生。但当他看到农村中学的孩子纯真的笑容,求知若渴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爱戴,失落的心慢慢靠近了学生,很快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一学年结束就被评为高州市教坛新秀,并且安心在石鼓中学带了一届高中毕业生。


其后进了城,入了重点中学,但不断看到大学的同学一个个转了行,发了财,过上了富裕舒适的生活,而教书生涯的艰辛与清贫,教学工作的繁重与忙碌,又让他心里有了一丝丝迷乱和动摇。而这时他也欣喜看到了他的学生一批批读了大学,走进了社会,成长了,成才了,成了社会的栋梁。1999年,他在高州一中担任高三班主任,所任教的吴冰同学在当年高考中成为茂名市唯一考上北京大学的考生,创下了普通中学的历史,多年后参加了工作的吴冰同学感恩地对罗老师说:“没有您的用心,当年就读普通中学的我永远没有今天”;2009年考取茂名文科状元的康锡恩同学对罗老师说:“作为复读生的我能考上中国人民大学,你的关心你的鼓励你的教学给了我好大的帮助”。学生光明的前程,对他的无限感激,还有社会的赞赏,让罗老师真正认识到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和巨大价值。从此,他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念,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教育教学上,把所有的热情都奉献给了学生,把火热的青春都洒在三尺讲台上,让人生的梦想在美丽的校园里绽放。一路耕耘,罗老师觉得无怨无悔,问心无愧。他发自内心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必须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心。


锐意创新,做一个潜心的研究者


随着社会的转型升级,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罗老师深知教师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一刻不敢松弛;深知教育教学的艰辛,潜心钻研,与时俱进。


面对新课程改革,罗老师勇于尝试,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以前瞻的眼光,钻研的精神,潜心的修为,钻研新课程教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步子总是迈在同行的前列。他转变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育人理念,从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探讨,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成功地应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挑战探索和实践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参与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等先进教学方法和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他率先垂范,进行“高中政治参与式教学”等等的试验,然后在高州调研会上示范课,在全高州范围内推广;在茂名市区域“三三”基层教研机制的研究课题组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教研机制队伍建设,在课题组内推广,并形成课题结题的重要材料。罗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教育教学实际不相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而且能够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的教育教学新观念,开拓教育教学新境界,成为了一个开拓型的教师。


罗老师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工作实践中,既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要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因此罗老师十分注重教育理论学习,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撰写教学教研论文,通过撰写论文巩固教育理论知识,加深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强化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2年第1期和2012年第2期发表了《整合教材和时事资源 升华学生道德修养》、《略论参与式教学中的“教”与“学”》两篇论文,在省级期刊《中学政治教学》2011年第1期发表了《科学分析 科学备考》论文,并参加各级论文评比并获奖计16篇。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先导,它能唤起教师积极进取的创造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罗老师研究、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成为了一个理论型的教师。


罗老师又认识到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上,才能成为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因此罗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生们在想什么,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等,每学年都确立一个研究主题,有针对地解决遇到的问题。罗老师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教研与科研齐飞,积极主持或参与一些具有系统性和方向性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引领自己专业成长。他先后主持了广东教育学会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专业委员审批的《促进情感升华的时事资源与教材整合有效性的探究》、茂名市教育学会茂名市教研室审批的《时事资源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高州市教育学会高州市教研室审批的《校本教研》的课题研究,其中《促进情感升华的时事资源与教材整合有效性的探究》课题成果获得省二等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员崔永奇老师、高州市教育局教研员邓豪主任主持的4个省重点课题研究。罗老师执着教研,以科研诠释教学工作方式,成为了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不遗余力,做一个热心的引领者


罗老师还是广东高州中学政治科的副科组长。他积极做好强化科组建设工作,倡导全科组成员共同参与教研,营造教研氛围,打造一支教研素质过硬的队伍。每学年他都制定科学的教研计划,引导每位老师确立研究主题。近年来,在他的带动下,科组老师也积极开展了课题研究,郑权标老师主持了广东省教育厅审批的《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课题研究,梁清源老师主持了高州市教育学会高州市教研室审批的《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文化自觉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覃雄彪老师主持了广东省教育厅审批的《德育课程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的探索的课题研究,姚光婵老师主持了高州市教育学会高州市教研室审批的《促进对话、互动的课题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他坚持和科组老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促进科组教师的专业成长;他悉心、耐心、精心指导年轻老师上好教研教改公开课,作出课堂教学评价,共同探讨,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近年来,邓雪萍、刘雁飞、姚光婵、郭坤华、韦武枢、林明成等年轻教师先后获得高州市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在2015年茂名市首届中学政治三能教师暨基本功大赛中郭坤华老师获得一等奖,2013年,张琼老师参加省的教学基本功大赛也荣获一等奖。年轻老师在罗老师的引领下迅速成为了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他采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教育论文,近年来科组教师在全国、省教育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学政治教学》、《广东教育》、《师道》、《新课程学习》等都有多篇论文发表,获得省、茂名市、高州市优秀论文更是一大批他探索实行“全员参与,整合促进”的科研模式,形成学校、科组、教师三级科研课题系统,以重点科研为依托,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为主要方式,让政治课教学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智慧,使师生在研究中共同成长,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他建立“罗逸健工作室”新浪博客,吸收科组老师作为主要成员,以工作室作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引领科组年轻老师专业成长。广东高州中学政治科组在罗老师的建设下,成为茂名市品牌科组,2013年还在茂名政治学科大会上作了科组建设经验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说:“做教师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穷尽毕生之力,研究如何做一个最优秀、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罗老师说他非常认可这句话,也在践行着,努力在自己的职业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躬行教书育人无怨,践履为人师表无悔。”罗老师实践着,坚守着。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