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兰黄平:号称“中国桥梁博物馆”的重安三朝桥
在贵州黔东南黄平县重安镇的重安江江面上,坐落着被誉为“中国桥梁博物馆”的重安三朝桥,这三座桥彼此之间的距离不到50米,由于它们分别建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而人们就称它们为“三朝桥”。
三朝桥是一组建于不同朝代的桥梁建筑群,三座桥修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桥的样式、材质也各不相同了。最南边是一座铁索桥,它修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桥长36.5米,宽3.55米,距水面10米,有铁索19根,其中17根为桥底链,2根为桥栏,桥链上全铺设木板。
据史料记载,公元1873年,时任贵州提督的周达武,奉命率兵到南方“平乱”,路经重安遇发洪水,舟楫不通,兵将受阻,周提督心急如焚,感慨不已,后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搭浮桥得以过河,从而顺利“平乱。后来,周提督筹措白银12000两建造了铁索桥。铁索桥建成后,结束了重安要津“有渡无桥”的历史。虽历经百年风霜,铁索桥的链子至今仍光滑锃亮而无锈痕,实为铁索桥建设中的一个奥秘与奇迹。它与水西大渡桥、赤水大恩桥、福泉葛镜桥合称为“黔地四大铁索桥”。
中间的那座桥是抗战时期修建的石墩钢梁构结公路桥,始建于1938年,设计者是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此桥长30余米,宽5米多,据说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为了开辟后方战场,国民党政府开始筹备修建旧州机场。当时任国民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将军率大军南下,恰好途经重安江,看到这里只有一座铁索桥,不能通汽车,于是就拨银圆10万块,在铁索桥下方10米处修建这座钢桁梁桥。钢桥由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工程师程万恭负责施工,所需钢材从法国购进,用飞机运输抵越南河内,转火车运至昆明再抵重安江。1939年5月5日建成通车,桥面铺木板、单行道,可通过一辆载重为10余吨的汽车。
第三座桥为曲拱桥,钢筋混凝土结构,1995年建成通车。
1994年秋,贵州省交通厅为适应现代化交通建设的需要,拨专款120万元人民币在钢梁铁桥下方40米处修建了这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桥长60米,宽10米,设有人行道;桥面扶栏高80厘米,可同时容两辆汽车通行,承重力为25吨至30吨。桥头碑文“重安江大桥” 乃当时贵州省省长王朝文所亲笔题写。
“三朝桥”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不同朝代物质文明的标志。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水准、材料、技术、设计理念等大量信息,而且还蕴藏了不少奇闻逸事,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