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300家上市企业炒房:虚火若太旺,只会伤实体
第3698期
导语最近,经济参考报整理发现,2016年第三季度,沪深两市有1321家上市公司合计持有投资性房地产625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5.5%。所谓的投资性房产,就是拿来出租或者短期卖的,和公司的主业没有关系。而这和最近人民日报等媒体非常关心并呼吁警惕的“脱实向虚”(即大量的资金注入房产投机等领域而脱离实体经济)有着直接的关系。到底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
接近一半的上市企业都在炒房,他们虽然基本上炒的是商住房、写字楼,可也助攻了房价
超过1300家的上市企业,如果知道沪深上市企业加起来不到3000家的话,那么,这个数字就不光是很多,而是惊人了。
这些企业怎么炒房呢?一般都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例如,前些日子,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ST宁通B)连年亏损,面临着退市了,于是决定卖了2004年来北京发展时购入的两套学区房,评估值高达2272.62万元,较2004年购入时增值逾16倍。这个典故有个名字,叫“卖房保壳”。
当然,对于大部分的企业来说,现有政策是限制它们买卖普通住宅的。所以商住房、写字楼等商业地产是主力。所谓的商住房,说白了就是在商业用地上建造的公寓住宅。产权期短、水电费高、没有落户的希望,这些缺点让商住房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然而,随着普通商品房的稀缺和限购,商住房却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上从配角一跃成为了主角,如下图——
北京商住房的交易量今年爆发式增长
这其中当然也免不了一些炒作,例如市场上好几次放风声说商住房也要限购了,吹风一次,成交量就大涨一次。而不同的房产分析人士都认为,这其实也带动了周边普通民用住宅的涨价。
如此庞大的上市企业炒房数量,说明房地产成为吸收资金的“黑洞”
如专题一开始说明的,普通企业也炒房,这是不一般的。因为房地产和他们的主营业务毫无关系,说明他们拿着钱并不想投在生产经营上,而为了不亏本又或者为了把在实体经济上亏的钱给弥补过来,他们也进入了火热的房地产市场。这就造成了“脱实向虚”现象。有数据为证,据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楼疯”众生相》——“今年上半年,上海民营企业完成房地产投资576.97亿元,同比增长8.7%,虽然随着泡沫和风险的加剧,增速已较去年回落了8.9个百分点,但民企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占比接近80%。与此同时,上半年上海民企的工业投资却同比暴跌了18.6%。”“国务院督查组曾调研称,今年1—4月,北京有80%的民间投资投向房地产,方向和结构也非常单一。”
上海、北京的情况是全国的缩影。今年以来,在经济领域,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民间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失速,如下图——
来自国家统计局《2016年1-9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
实体经济不振当然不是什么好事,而有些国有企业在其中又起到了坏的“领头羊”效应,得加以遏制
民资流向炒房,最主要的原因是逐利,而仔细分析起来,会发现,一些国有企业在其中的挤占效应和坏的带头效应是明显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平稳的,而民资失速,自然,国资的增长是稳定的。为了研究民资失速这个课题,国务院曾经专门派出了九路督察组奔赴全国各地摸底。结果,有的老板反映,手握数亿却投不出去。原来,在一些好的实体投资行业里,门槛对于民资来说很高,他们投不进去。例如,重庆一位环保企业负责人向督查组坦言,现在民间投资面临最大的困惑是缺乏公平待遇。虽说市场需求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但并非所有行业都不挣钱,比如不少医药、文化、环保企业效益都不错,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也想扩大投资,但屡遭“白眼”频“碰壁”,影响了投资动力。
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一般都有财政配套支持资金,但是民资很难分一杯羹
好的实体经济投资机会国资占优,也并不代表国有上市企业不炒房。国有大企业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融资机会,而多余资金流向房地产的机会当然更大。例如在卖学区房保壳的新闻引起轰动后,中国宁波网梳理了本地上市企业的房地产投资,排在第一的宁波富达就是一家国资控股的公司。
除了炒房之外,更不能忘记,国资在房地产市场的风起云涌,今年还产生过“央企地王”现象——金融央企和怕被并购的水电系地产央企都豪爽买地,在创造了一个个纪录的同时,也顺手抬高了房产的热度,让在实业赚不到钱的民企老板们何其心痒。后者投资房产并非不理性或者头脑发热,相反,是十分自然的。如,一位挂牌公司老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感慨——2014年年底为了扩大经营,在深圳买了一个厂房,没想到两年不到的时间,房价翻了一倍。“比我们干实业赚的多多了,干实业一年下来能有10%的净利润已经不错了。”(见报道《542家新三板公司涉投资性房产128亿 5个月增21起购置》)
难怪,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向松祚在10月的一次演讲中提及,“多年以前我就提出批评,为什么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什么都能让它干,今天很多大型企业,你不知道它主业是干什么的,银行有、信托有、证券有、房地产有。上市公司融到资之后,应该是做大主业,它不,它去控股银行,控股证券公司,收购金融机构,买理财产品,这是我们监管的极大失策。”因此,加强对国资的监管,破除其对民资的挤占效应,是降虚火的途径之一。
除此之外,降虚火,振兴实体经济,需要降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成本
大家不把钱投在实业,是有很多理由的,最根本的当然是实业赚不到钱,而房地产的钱看上去又十分好赚。虚火过旺自然不健康。10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防止大量的资金“脱实向虚”,便得保住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而除了破除国资的挤占效应之外,加强对其监管外,还得给大家降低成本。“搞实体经济的,辛苦招来工人、买来机器、生产经营下来,却不赚钱,远不如炒房收益来得‘短平快’。我在南京的几个朋友把厂子卖掉,旧厂房的地皮就抵得上原来厂房的利润,大家都炒房去了。”这是江苏省财政厅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李豫平的感慨。这段话出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破解实体不赚钱企业忙“炒房” 财科院支招“降成本”》一文。财科院收回了四大地区7867份的有效企业问卷,吓一跳——“企业平均产值效益率从2013年的0.47%,下降到2014年的0.27%,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4.28%。再如,企业总成本费用占收入比重在2013—2015年均超过100%,表明总成本大于总收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而很多企业还要支付“不合理成本”,如东北企业反映的垄断性收费,“刻公章,去工商局指定刻章地点,一套收费1000多元,若不在指定地点刻章就不给备案。”怎么办?当然需要给企业降成本,否则“脱实向虚”下去,后果严重。
辛苦做实体不如关门炒房?
结语
让干实业的不输给炒房子的,关键就要让“实”与“虚”的结构再调整、再平衡,把这一比例维持在风险红线以内。——人民日报10月31日评论《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虚实辩证法”》
喜欢本文,欢迎转发。
本期责编
王杨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