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闺洋房的清朝记忆,任时光缓缓流淌
前几日,私旅酱路过上海虹口区的昆山花园路,发现这条小路又在拍戏了。其实,二十几年来,这里来来去去到访过许多剧组,感谢选景的人,让虹口的公寓洋房,以影视的方式定格。
那么这次,私旅酱就以这条昆山花园路为代表,为大家介绍上海的洋房故事。本文配图都由私旅酱拍摄,分别以这条路的春、夏、秋、冬一一呈现。
欢迎各位向私旅酱讲述自己熟悉的洋房故事,一经入选企鹅号,还有好礼相送哦。
(配图主题/台风季器材/ Panasonic LX5摄影/私旅酱)
★那段清朝记忆,从筑路到建房★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为兴建西童女书院,购得虹口区昆山路、文监师路(今塘沽路)一处的土地建设校舍。学校建成,而旁边还剩下好多空地。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当局将这些空地建造昆山花园(今昆山公园)。花园门口那条顶端正对着花园的小路,因直抵花园而得名“昆山花园路”。整条路东起百官街,西至四川北路,全长仅百余米,路宽 8 米,且呈月牙湾形,“路龄”与四川北路相当。
(配图主题/春器材/YASHICA 124G 80mm+ Kodak Ektacolor Pro 160摄影/私旅酱)
如今,从昆山花园路步入昆山公园,只见园内花木繁盛、鸟雀齐鸣、戏曲胡琴之声不绝如缕。众多老人悠闲自在,一壶茶在手,一边溜鸟一边听曲,似乎忘记尘世而不亦乐乎。
(配图主题/春器材/YASHICA 124G 80mm+ Kodak Ektacolor Pro 160摄影/私旅酱)
位于昆山花园路上的毗连式公寓洋房,即是本文主角。
美商于20世纪初建造的公寓,每栋住宅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
(配图主题/春器材/YASHICA 124G 80mm+ Kodak Ektacolor Pro 160摄影/私旅酱)
公寓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假四层的红砖洋房,早期联列式低层公寓建筑,颇有情调。清水红砖墙面,红砖作横竖向线条装饰,砖工精细。平面作矩形。立面为连续券柱式构图,券式木门窗,线脚装饰细腻。复式“人”字形屋架,平瓦顶,毗连楼顶建阶梯形山墙作。
从外观上来看,大部还保留着原先的木质窗户。少部分屋顶有加层改建的现代痕迹,但总体还保持着原貌。特别是那些砖雕,秒杀开发商牵强附会按上去的欧式雕塑。
(配图主题/春器材/YASHICA 124G 80mm+ Kodak Ektacolor Pro 160摄影/私旅酱)
仔细想想,昆山花园路就像是,在热闹繁华的四川北路边,隐藏起来的世外桃园啊,周边配套还有公园、教堂、图书馆、书店、名人故居等文化艺术场所。
但这样一条幽美的马路,曾经充满白色的迷雾,那漂亮的地砖上也曾溅起过滴滴血泪——
★这条路上的文人,竟是如此铁骨铮铮之女★
虹口区原是上海的公共租界,有许多文人墨客居住于此。因此,说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大家都会联想到虹口,也会想到山阴路、多伦路,但很少有人会想到昆山花园路。
(此前,私旅酱曾经在一篇介绍上海电影地标的文章中提及,鲁迅等人常年生活、工作、娱乐都集中在虹口:健康是莫大的幸福 —— 电影节之旅完结,附上海电影史地标)
(配图主题/夏器材/Panasonic LX5摄影/私旅酱)
2014年,由著名的香港第一女导演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上映,影片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讲述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中国,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剧中,有个弃笔从军、奔赴延安、经历非人折磨的女青年,丁玲。
(配图主题/夏器材/IPhone 5C摄影/私旅酱)
1933 年 2 月- 5 月,丁玲就居住上海昆山花园路7号的亭子间(居住面积约30平方米)。在此期间,丁玲笔耕不断创作了短篇小说《奔》。据晚年的丁玲回忆,那时候的昆山花园路很僻静,人影稀少。
1933年5月14日,一个正午有点燥热的星期天。因叛徒出卖,丁玲与《真话报》总编辑潘梓年在昆山花园路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就在丁玲被押走后,另一名中共党员、左翼作家应修人前往丁玲寓所联系工作,不料被埋伏在寓所的特务发觉。应修人临危不惧,英勇地与特务展开殊死搏斗,不幸跌落在楼房后面的小巷里牺牲,时年34岁。
(配图主题/夏器材/Panasonic LX5摄影/私旅酱)
除了7号寓所,在昆山花园路、四川北路口一幢两层楼的街面房里有一家新华书店,从墙壁上挂着的史料得知,这里原是20年代著名的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的原址。1925年到1927年,陈云曾在此工作,并于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推选为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委员长,参加了“五卅” 运动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领导了商务印书馆职工的罢工运动。
★丑女大变身?不,应该是“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很多年前,上海知名本土论坛KDS上有个话题(没错,私旅酱就是传说中的女匪):
“一句话证明你在上海20年”
当时有个TF(推测是虹口人)这样回答:
“四川北路桥下面原来是春天百货 对面是恒基广场和协亨手机 第一部彩屏CDMA手机就在那买的 后来协亨不在转做运动城 可惜这些地方都不在了
昆山花园路还有很多卖高仿鞋子衣服的 现在也没了
那时的上海姑且还能叫上海 年轻人谈朋友还以感情为主”
(配图主题/秋器材/NIKON D80 18-135mm f/3.5-5.6G摄影/私旅酱)
(配图主题/秋器材/ NIKON F80 35mm F2摄影/私旅酱)
的确是这样,在上世纪8、90年代,整条昆山花园路建造了一个服装市场,遮天敝日的帐篷和拥挤的人群掩盖了道路的天生丽质,使人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作为当时与华亭路服装市场、襄阳路服装市场并列闻名上海的服装市场,影视剧《都市巡警》曾取景于此。
(配图主题/秋器材/NIKON D80 18-135mm f/3.5-5.6G摄影/私旅酱)
1999年9月28日,昆山花园路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01年拆除服装市场后的昆山花园路经过修整,这时终于能清楚看到——洋房的外墙为清水红砖,有连续的券式门窗,窗楣和山墙上雕有繁复花饰的联排式楼房,清楚地显露着上海早期花园洋房的特点。
2003年12月16日,该处被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虹口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如今,铺着彩色地砖的马路两边浓荫匝地,鸟语花香;幽静舒缓,路如其名。来这儿取景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
(配图/几米绘本原著,陆毅、贾静雯主演《向左走向右走》。光良同名歌曲也有收录。)
(配图/许鞍华执导,周润发、斯琴高娃主演《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一直很好奇,许多年后,当许鞍华拍摄丁玲这个人物时,是否知道这部戏的取景地就在丁玲故居?)
四季的昆山花园路有着不一样的面貌。春季,抬头望着紫藤;夏季,踩过夹竹桃落下的花瓣;秋季,回头注视阳光下金色的水杉;冬季,阳光是这里最好的恩赐。
凝视那些由清水红砖建筑的上海早期花园洋房,你会觉得那些洋房真的是宠辱不惊的象征,昆山花园路的确是一条值得人们铭记的马路。
(配图主题/秋器材/NIKON D80 18-135mm f/3.5-5.6G摄影/私旅酱)
★延伸阅读1——私旅酱的内心独白★
不同于上海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会出现清晨的马桶车、家家生煤炉这些情景。
在上海市中心的沿街马路、隐秘小路中,那些从民国年代建造起来的上海欧式公寓洋房,继承了欧式风格的精雕细琢,又完美融合了海派风格的艺术装饰。建筑风格的背后,包含着的,是生活、文化与审美。
而不论是石库门里弄还是海派洋房,两者相同的是,晚上搬个躺椅门口乘风凉,一碗盐水毛豆,边上此起彼伏的叫蝈蝈叫声,和伙伴戏耍……
还有,阿姨叔叔的摇铃声:小心明火,门窗关好……
对于上海成长起来的80后小囡来说,相当一部分小伙伴,都从这些地方成长起来。
(配图主题/冬器材/NIKON D80 18-135mm f/3.5-5.6G摄影/私旅酱)
一个老友曾对私旅酱这样回忆他家临将拆除的老式石库门:
“承载了整个童年厚厚回忆的天潼路弄堂,那些清晨特有的嘈杂,午后暖暖的阳光和铺满越剧声的记忆碎片,无论多久,都是让我不能自拔的迷恋。”
徘徊在30岁左右的80后,无法像从前那样背着书包说一句“阿姨早,爷叔早”然后上学去。
但拿着单反“扫街”的私旅酱,还是喜欢追寻记忆,去寻找那些过去的故事。
★延伸阅读2——亭子间里出文人,在当年是一个流行语★
之前提到,丁玲居住在昆山花园路7号的三楼亭子间。
在20世纪初的上海,许多作家是从亭子间走出来的。包括,鲁迅(东横浜路35弄18号)、巴金(建国东路39弄4号)、周立波(横浜路德恩里,今秦关路44弄)等。
亭子间,在有钱人家是杂物间或佣人居室。
但对于普通住宅就不一样了。
《毛泽东选集》中,对亭子间的注解是“亭子间是上海楼房中的一种小房间,位置在房子后部的楼梯中侧,狭小黑暗,因此租金比较低廉。贫苦的文艺作家、知识分子和机关小职员,多半租这种房子居住。”
(配图主题/冬器材/NIKON D80 18-135mm f/3.5-5.6G摄影/私旅酱)
昆山花园路的亭子间在当年算是比较好的。因为,在鲁迅、巴金等大家的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有关石库门亭子间的描述:“楼下是厨房、楼上是晒台”、“冬凉夏暖”……
而较好的亭子间,走出了另一位传奇女子,江青。那是在南昌路110弄25号,三层带院落的新式弄堂,安静隐秘,卫生设施俱全,生活也方便得多。
如今,亭子间文人、石库门文化,都随着时间逐渐消失了。
“海派”文化,同样在消失中。
★延伸阅读3——丁玲被释放,不是因为背叛,而是因为名望★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一身铁骨、率性、果敢、有气质、有魅力的她,被公认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开风气之先者。毛泽东曾评价丁玲是:“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应修人在昆山花园路牺牲后,丁玲居住的小洋楼一下引起租界巡捕的注意,国民党中统特务越界捕人的事件不胫而走,至此丁玲失踪的消息也迅速披露于报端,轰动文坛。
这时的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随后,上海文化界发起了一场影响极大的营救活动。蔡元培、杨杏佛、胡愈之、鲁迅、叶圣陶、郁达夫、沈从文等 38 位文化名人联名致电南京政府,要求释放丁玲、潘梓年二人。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席宋庆龄也致电行政院长汪精卫要求援救,巴比塞、瓦扬•古久里、罗曼•罗兰等国际友人也发起强大的抗议和声援。丁玲失踪一事越闹越大,对国民党当局形成巨大压力。
1936 年,丁玲被交保释放,逃离南京,几经周折,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
(配图主题/冬器材/NIKON D80 18-135mm f/3.5-5.6G摄影/私旅酱)
★延伸阅读4——昆山花园,上海第一座儿童公园★
昆山公园位于虹口昆山路、文监师路(今塘沽路)一带,此公园早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为兴建西童女书院,购得虹口昆山路、文监师路一处的土地建设校舍。第二年学校建成,而旁边还剩下好多空地,于是当局便将这些空地建造公园。
昆山公园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成,对外开放,命名为昆山儿童公园(一名昆山花园),是上海第一所儿童公园。公园大门开在今乍浦路塘沽路的转角处,与西童女书院正对。园内景色秀丽,名卉怒放,异木遍布,怪石嶙峋,素有 “真山似假山”之美称。
当时,公园附近有西童书院、西童女书院、英国小学、美国小学、汉礼壁蒙童学校等外国人学校,公园主要向外国儿童开放。设有秋千、跷跷板等适合儿童玩耍的设施和器械。
民国十七年(1928年)开始,昆山花园对华童开放。鲁迅与夫人许广平曾带着儿子周海婴在1934年来此游玩过,鲁迅先生还将沿途的一些见闻写进了他的杂文,并收入《南腔北调集》。
那时的公园规定,成人携带必须受保护的幼童才能入园,但因为公园位于市中心,居民比较稠密,成人要求入园游憩者较多,所以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又规定每天下午7时至12时,成人可以购票入园。
昆山花园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公园改名“昆山公园”。
“文革”期间,公园由于筑防空洞而被破坏。后来在公园的东南部建造虹口区图书馆,公园的西南部建造虹口区少年宫(现为中学),其他地方也被各个单位蚕食,从此这座公园便消失殆尽。
从1980年开始,当时政府将尚留的一些空地进行整理,重建公园,园名仍叫昆山公园,并免费对外开放,但由于游人多非孩童,而是附近的退休老人,所以原来的“儿童公园”变成了“老年公园”,也许,这些老人正是当年的儿童吧。公园也像人一样变老了,这说起来也颇有情趣。
2016年,刚刚整修一新的昆山公园所处的地块再次大刀阔斧改建,不知将来,这座曾经的上海第一座儿童公园何去何从?
(配图主题/春器材/YASHICA 124G 80mm+ Kodak Ektacolor Pro 160摄影/私旅酱)
本文就到这儿吧。但私旅酱对于老洋房的探访不会停止。最后再次重申,欢迎各位向私旅酱讲述自己熟悉的洋房故事,一经入选公众号,还有好礼相送哦。
★作者互动区★
嗨~I'm 旅,行者
80后女摄影师、资深媒体人
9年自由行经历、8年单反摄影经验,汇聚成【私旅秘制】(微信公众号:fiona47-travel-diary):
独家、小众、私密、小资的自由行攻略
欢迎关注企鹅号 / 私旅秘制
邀你一起啊,用双脚丈量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