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伤医事件频发,应该降低患者对医生的期待?
10月3日,国庆假期,李建利持一把砍刀来到山东莱钢医院,冲进外科五楼的值班室,医生李宝华身中27刀不幸身亡,又一起杀医惨案发生。
这还没完,没过几天,贵阳又有一急诊医生遭三人打伤。近年来,医患关系越来越恶劣,全国范围内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新华社撰文表示,伤医即伤己,患方应尊重医生。
伤医事件的本质是患者对医生人身安全的侵犯,属违法、犯罪行为。目前看来,虽每一起伤医、杀医案都得到了“从严从重”的处理,但还是没有办法抚平医生群体的愤怒、焦虑。这种时候,任何一种从别的角度阐发的分析,都会遭到医生群体甚至很多普通人的攻击。
比如,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在莱芜恶性伤医事件后发声:“中国医生受到的伤害,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和医疗计划经济矛盾体必然的存在。同时,这样的大环境下,患者受到的伤害也一样存在,甚至更多。”这样的言论就遭到无数医务人员的攻击。
话题君(微信:todaytopic)认为,恶性伤医事件当然应该谴责(这一点没有任何疑问),但并不代表这一话题不能有其他讨论角度,而只剩谴责杀人者。
这次恶性事件,扯出了一个话题,就是:应该降低患者对医生的期待。正是由于某些患者对医生期待过高,才导致了恶性伤医事件。比如,前央视记者王志安就表示:“这类纠纷的当事人文化水平都不高,多数来自于农村,属于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见多了这个社会各种的不公和潜规则。他们没多少现代医学知识,也很少了解当代医学的局限,他们对医院和医生充满各种不信任,一旦发生不幸,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局限会让他们下意识地相信他又被欺负了。他们无法理解复杂的医学事实,也根本不信任这个社会为解决医患纠纷设计的一整套制度,反而会执拗于自己被欺负的想象。”
这个说法是存在严重问题的。首先,这不是一个患者对医生期待过高的问题,而是医生是不是完全没有过错?在以前,今日话题曾经独家指出,之所以耳鼻喉科医生被杀害最多,和“空鼻症”有关,而空鼻症的发生,和不少医生破坏性的鼻甲手术方式有关,是医生自己对空鼻症危害认识不清,导致患者极度痛苦,最终走向了杀人这条不归路。
现代医疗确实有极限。目前已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仅为70%-80%。有些病以现在的条件就是治不好,或者好得慢。但是这个“极限”并不是死的。举个例子:今日话题文章《中国儿童药:用药靠掰,剂量靠猜》中曾提到,中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约为12.9%。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儿童药规格、剂型、品种全都缺。且中国儿童药物与成人药物不作区分,针对儿童用药方法的特殊规定也基本没有,很多针对儿童疾病的给药方式,完全就是成人药减量。药该开多少,怎么开,很多儿科医生心里也没数。于是,很多在外国可以被顺利治愈的疾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有了“极限”,无法被顺利根治,或者好得慢。所以,所谓“现代医疗条件有局限性”,并不一定等于医方没有责任。可能这类问题并不是具体某个医生的错,但绝对是整个医疗系统的惰性和不作为所致。
目前中国儿童给药剂量多依据成人剂量酌减,这种方式缺乏科学依据,存在隐患(图片来源:《健康时报》)
话题君最后想问,医生和患者之间,真的不需要信任和期待吗?因为发生了一些恶性事件(其实从比例看很小)就要呼吁降低信任和期待吗?
医患之间,天然存在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任和期待尤为重要。医方应当有努力,尽量消除这种不对称,而患者也应该对医生充分信任。如果真如一些人所说,医患矛盾的解决要靠“彼此不信任、不期待”,试想,这难道不会把医患矛盾引入更深的深渊?
当今中国医患多为“单次博弈”,医生与患者完成一次治疗后便分道扬镳,双方互相提防。互相提防很容易导致互相坑害。而如果改为“可重复博弈”,提倡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生制度就会好很多。“当患者和医生意识到要长期与对方打交道时,那么态度自然会向合作的方向转变”。而且,“可重复博弈”的方式也有利于增进医患之间的和谐沟通。这一点很重要。
话题君(微信:todaytopic)并不是想为伤医者的行为找理由,无论医方有无不规范行为,伤医都是违法犯罪行为,不仅不对,而且无用。绝不可能像一些伤医者们想的那样,起到除恶并震慑不良医生的作用。相反,至少在现阶段,过多的医患纠纷可能会使患者更惨。
责任编辑: 张德笔、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