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番禺人——桥姐的裙褂情结



在广州番禺市桥有一条叫“万丰路”的街道,这里是番禺市桥有名的日用杂货街,然而最近就在这条街上出现了一间看起来格外另类的店铺;店面简陋,但橱窗里摆设的却是令人惊艳、璀璨夺目的裙褂(又名“龙凤褂”),朴实的桥姐正是这家店的老板。




在服装行业桥姐可以说是个“老江湖”,8岁开始就跟随老师傅学习裁缝。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服装制造业进入鼎盛时期,13岁的桥姐就开始在服装厂打工,18岁在南村一家港资服装厂负责统筹管理,20岁作为劳务输出,在塞班岛从事4年服装制作,随后回到番禺一直从事服装的批发和零售,始终浸染在她热爱的服装行业。




在行业里兜兜转转三十年多年,桥姐心里似乎总觉得缺点什么……




19岁那年,其所在企业的香港老板准备嫁女儿,他交给桥姐的任务就是做“裙褂”。经过近一个多月的日夜赶工,裙褂赶制出来了。后来老板告诉她,那件裙褂是他有生以来见到的最美的服饰。多少年过去了,这句话始终萦绕在桥姐心头,从未放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外国文化也开始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包括我们的传统婚俗也渐渐被西化,而我们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这点。近几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彭 妈妈把中国元素介绍给了全世界,其中就包括我们的传统服饰。中国元素越来越受瞩目,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华侨特地回国寻找带有中国元素的东西。




这几年明星们结婚也刮起了一股中式裙褂风潮,众多女星选择龙凤褂或秀禾服作为宴客斟茶或敬酒的礼服。她们穿着裙褂的样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也让中国元素更加深入人心。


此时,桥姐才发现,中国传统服饰才更适合中国人,只有裙褂才更能体现东方女性的华丽典雅、温婉娇美……




带着这个心愿,桥姐走遍了杭州、上海,得到的结果都很不理想;在苏州,机械化批量生产的传统服饰遍布大街小巷,但这桥姐眼里,它们始终缺少一股神韵。一次次的探访,一次次的寻找,在常熟,终于发现了她心目中的那件“衣裳”……




在服装业里几十年的浸淫,桥姐说:一件衣裳是否适穿,她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中国传统裙褂每一件均是纯手工一针一针缝制的,是很个人的传统工艺,绝不可分工合作,虽然这样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但却是难得的纪念品,无论岁月变迁,星转物移,都不会丧失其独特的魅力,让人怀念那一份两人之间的悠悠之情。这份情结是现代机械工业化永远代替不了的。




只有我们中国传统的手工才能让裙褂上的图案呈现立体感,更加生动。




年轻时的桥姐,早早就进入服装行业。




这身搭配放在现在也是非常时尚。




20岁时,桥姐做为劳务输出,在塞班岛从事4年服装加工制造。




桥姐的店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过于简单,这就如她本人一样:简单内敛。




桥姐说,我希望发扬我们传统的民族服饰,但也不排斥西方文化,毕竟我在服装业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洋服打交道......






与裙褂不同,可以日常穿着的中式传统服装——旗袍。




————————


《我系番禺人》希望展示的是番禺人的朴实、勤奋、内敛,如果您生活在番禺,或者曾经在番禺奋斗过,无论您成功与否,假如您有故事,请不妨联系我,下一篇《我系番禺人》讲述的或许就是您的故事。


————————


洋光摄客:一个前新闻摄影工作者,与您分享旅途风景,人文趣事。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