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因为尜枣而来,却迷上了这里的大爷和大妈
北京郊区大村近4000个,小村数不清,每个村子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
在这些村庄中,位于昌平区流村镇的西峰山村,以其尜(ga)枣、饹饾面、炸饹馇、百年铁匠铺而与众不同。
眼下正值西峰山尜枣成熟上市,节假日有空,不妨带上家人来采摘鲜果、品味美食,见见山村百年铁匠铺最后的铁匠,尝尝“饹馇奶奶”的远近闻名的炸饹馇。在这个京郊山村,度过一段安闲的时光。
采摘:两头尖的尜枣
狼儿峪的核桃,西峰山的枣,漆园的姑娘,瓦窑的小儿。这句当地的顺口溜,见证了西峰山小枣在当地的名气。
西峰山处于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区,这里有山但不算很高。恰恰挡住了由平原刮过来的大风与沙尘。西峰山小枣在长期的自然驯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品质。
西峰山小枣最大的特点是甘甜、绵润、味厚、核小,水分充足,甜度适中。据了解,西峰山小枣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2000年西峰山小枣被确定为绿色食品,2002年注册为“西峰山牌”,2006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目前小枣基地采摘价格为每公斤10元。
所谓尜枣,从字形上就能看出,上下“小”,中间“大”,果实两头尖,中间大,形似一种儿童玩具尜儿,因而得名。
地址:西峰山村小枣园
摘完尜枣,可以在附近的凤麓山庄品味一下养生饹饾面。
美食:养生饹饾面
西峰山村凤麓山庄,聘请了从山西来的面点师傅,用榆树皮面、荞麦面做出了爽口的饹饾面小吃。
所谓“饹饾”,是一种北方面食,和北京当地常见的饸饹面有点像。只不过饸饹是用饸饹床压出来的,较长的面条,而“饹饾”则是用手在擦子上擦出来的,比较短、碎。两者的吃法差不多,口感也比较像。
“饹饾”面就是其中一种,为了让这种食物吃起来更顺口,聪明的庄稼人也想了好多办法,比如在卤子上下功夫,在配菜上用心思。靠着聪明智慧与吃苦精神,“饹饾”面帮助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熬过缺粮少食的日子。
如今,吃饱穿暖已经不是老百姓的追求目标,吃惯了成立的鱼肉细粮,粗粮反而有一种新鲜感。同时,榆皮面、荞麦面、玉米面等粗粮,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还有控血糖、降血压的药效,小小“饹饾”面受到不少城里人的青睐。
地址:西峰山村凤麓山庄
不少人奔着好吃的而来,最后却被村里的大叔、大妈吸引。百年铁匠铺里最后的铁匠刘海河就是一位有故事的大叔。还有一位,就是“饹馇奶奶”范建平。
历史:百年铁匠铺最后的铁匠
西峰山村有一家铁匠铺,近来常常有开着小汽车的城里人专程赶来,就是为了见一见打铁匠刘海河。
在日前上映的昌平本土抗战电影《南口1937》中,主人公就是一名世代打铁的铁匠。影片的热映,让这个地处山区的百年铁匠铺和铁匠铺里最后一位打铁匠也跟着火了一把。
刘海河今年54岁,从他爷爷辈儿开始,家里就开起了铁匠铺,传到他已经近百年。从16岁学打铁,他已经做了38年的铁匠。
凭着良好的信誉,刘海河的铁匠铺在当今的时代依旧顽强生存着。方圆几十里的山村百姓,想打一把耙子、镐、锄头或者镰刀,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刘海河。更有不少河北、山东等外省市的人慕名而来,找刘海河打一些特殊的铁器。
游玩西峰山村时,如果机缘巧合,您就可以看到刘海河打铁的场景,铁锤叮当,火星四溅,那场景很有年代感。因为后继无人,刘海河家的铁匠铺也面临断档,百年铁匠铺的最后一任铁匠,您得见见。
地址:西峰山村铁匠铺
特产:饹馇奶奶的炸饹馇
西峰山一带,炸饹馇是老少都爱的小吃,不管是走亲访友,还是红白喜事摆酒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今年54岁的范建平是村里做炸饹馇的能手,被村里的孩子们称为“饹馇奶奶”。
在范建平的记忆里,炸饹馇可是点缀童年生活的一道菜。每到过年前一个月,她的母亲就开始张罗着做饹馇了。“那时候,我们只能吃点饹馇渣儿或是边角,整块儿的都要留着家里来客人才能端出来。”范建平说,在他们这一代人的眼里,饹馇是一种很上档次的吃食,她打小儿就跟着母亲学了炸饹馇的手艺。
说起做饹馇,范建平可有一套。精选白豇豆去皮,磨成细细的面,然后打成绸子一样的浆,再加入姜黄等中药材,倒进大锅里,铺成薄薄的一层。待饼的边沿上翘,面色变暗,饼皮就算熟了。将饼皮切段儿,晾至七八成干。想吃时,抓起一把放入热油锅,大大的油泡咕嘟咕嘟地响,只几秒钟,香味儿就飘得满院子都是。接着,用漏勺或笊篱迅速捞出,香酥可口的饹馇就做好了。
村里的孩子都爱吃饹馇,放学后,总爱跑到范建平的院儿里玩儿,热情的范建平就捧上几捧饹馇送给孩子们吃。久而久之,“饹馇奶奶”就成了孩子们对她的尊称。
范建平仔细挑拣豆子。
游完西峰山村,不妨去“饹馇奶奶”家里买上几斤炸饹馇,既可以当做零嘴吃,也能做菜炖汤,好吃不贵,在村里打听炸饹馇的范建平,就会有热心村民给您指路。
地址:西峰山村饹馇铺
流村镇在战争年代出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昌平烈士陵园,就在西峰山村。
祭拜烈士陵园
位于西峰山村的昌平区烈士陵园由主题纪念馆、纪念广场、烈士园区等部分组成。主要陈列昌平革命史及烈士事迹,安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时期牺牲的英烈,包括昌平籍和在昌平牺牲的外地烈士。
2012年3月经昌平区政府批准,流村镇西峰山烈士陵园改扩建为昌平区烈士陵园,作为全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占地面积75.41亩,总投资4600多万元。烈士墓区共有烈士墓500 座,依山而建,按自然地形排列,墓碑全部采用卧碑形式,规格统一,碑文为黄色烫金。将烈士墓设计建造在苍松翠柏之中,体现了墓区与环境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陵园附近的山上建有步道,拜祭完烈士,可以顺道去山上转转。
陵园内还建设有昌平革命历史纪念馆,总体建筑面积1951 平方米,共两层。一层设有昌平革命历史展览;二层设有军事模型展厅、多媒体电教厅。其中一楼的革命历史展览陈列了部分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图文并茂、翔实直观地展现了昌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冲出黑暗、走向光明,经历了大革命浪潮、抗日战争烽火、解放战争硝烟的光辉历程。
地址:西峰山村昌平烈士陵园
周边
白羊沟、长峪城、和平寺
交通:
公交:地铁昌平线“昌平站”C口出,在“昌平南大街”站换乘昌33路或357路在“西峰山”站下车即到。
自驾:建议自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