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近视率第一,因为户外活动太少 2017年高考历史题:事实不清,逻辑混乱 短史记

女子被撞无人救又遭碾压致死,为何又想到南京彭宇案?

昨天,有人在微博上公布了一则视频,看完让人极度难受。视频中,一年轻女子正在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出租车将其撞到并驾车逃逸,女子倒在马路上,无人施救。62秒后,一辆SUV再次碾压女子,这一次,她彻底失去了生的希望。

整个事件发生的链条大概是:对向车开远光、出租车司机出现视线盲区->出租车司机撞人->撞人后逃逸->路过车辆和行人围观、绕道->SUV司机不知何故没看到躺在地上的女子->SUV二次碾压->该女子死亡。

现场之所以无人做出有效施救,原因可能很复杂,包括以下几种可能:1、不想救、怕惹麻烦;2、懵了;3、愿意救,但不知道正确施救方法。第一种人我们后面讨论,第二种人不具备讨论意义,话题君(微信todaytopic)先谈谈第三种情况。

确实可能出现,愿意救,但不知道施救方法的情况。比如某著名法医就说:“受伤后非专业医务人员绝对不可以擅自做主,移动伤者,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包括骨折部分对内脏的伤害,头部继续晃动的出血等。驻马店的朋友们起码报警了,很不错了。”

但话题君(微信todaytopic)认为,在现场选择报警,并不能算有效施救手段,至少说,报警最多只能算第一步。有几个人站在周围拦一下总可以吧?至少不会被碾第二次。有人认为,“挡路没有工具,也不能自己站路中间拦车啊”,其实,由于女子倒在斑马线上,周围车速都很慢,只要有那么一个人走过去站着,都不至于被二次碾压。

还有网友提出了施救方案:“视频中由右向左的车辆,应该停下来一辆在女的右侧,打双闪保护女的,防止后续车辆误撞。”话题君(微信todaytopic)说句实在话,当你并没有充分的意愿去帮助人的时候,你总能找到10000条理由说服自己:这样做有危险,这样做不划算。

比如,在事件发生后,有相当多的网友,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在评论里提到了“南京彭宇案”。只要发生类似的事,彭宇就是一块挡箭牌,随时可能被拖出来。话题君(微信todaytopic)肯定,99%的网友对彭宇的印象,还停留在“这是一个被冤枉的好人”,而不知道这件事在几年前,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彭宇本人

第一,根据当地派出所的询问笔录,彭宇当时并不否认与徐老太发生了相撞,只不过彭宇认为是徐老太撞了他;第二,网友们所津津乐道的能证明彭宇清白的目击证人陈先生,在庭上作证时,声明其看到的只是老太倒地后的情形,不能证明彭宇关于自己做好事的主张。

第三最关键,南京当时的政法委书记刘志伟曾经披露,南京市中院二审上诉期间进行了调查,并在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查到了当日的两份接处警登记表,其中的“报警内容”一栏,均记录了两人相撞的情况。

所以,彭宇案即使现在看来,依然是一起悬案,而且结合这几个事实,让人有理由相信彭宇确实曾经与徐老太发生过碰撞。彭宇案之后,凡是出现跌倒无人扶的现象,论者几乎必提彭宇案,往往一句“想想彭宇吧”就了结了争议。

话题君(微信todaytopic)认为,彭宇案的真相如何,很多人并不关心,而印象中的彭宇案,能够帮助我们减少责任、降低愧疚,这符合绝大多人的人性。

本文作者:张德笔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