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肇庆宋城墙、披云楼将有大变化?3D效果首次曝光

这个新中国第一部特级禁片,它的内容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中国第一旅行微刊 专注旅行攻略故事分享


来源:德国优才计划(togermany)


环球旅行授权转载


1950年,一部电影在全中国公映,


上映后好评如潮,


被评为1950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


然而不久后,


该片突然遭受全国规模的批判,


瞬间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而且该片还被彻底禁止上映,


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部禁片,


电影主创人员也全都因此,


陷入不幸中!


这部电影究竟敏感,露骨成什么样?


才会在全国范围内都被禁了呢?


而更让你意想不到的是,


这部禁片的主人公,


只是一个没名字、没文化,


也没尊严,但真实存在过的乞丐……


他,就是武训




清朝末年,在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


有一个叫武宗禹的贫苦农民,


生有两儿一女,日子过得很紧巴,


家里穷得都快揭不开锅。


钱没多出来就算了,结果,


在1838年12月5日,他又多了个儿子,


他连给孩子起名的兴趣都没有,


干脆直接敷衍了事:


“他在叔伯兄弟们中间排行老七,


就叫武七吧。”




武七从小就读不起书,


但每次路过学堂时,他都要驻足良久,


偷听里面朗朗的读书声,


其他孩子见他衣衫褴褛,都耻笑他,


可他并不在意,


一天,他鼓足勇气闯进学屋,


请求先生准他入学。


结果先生非但没同情他,竟还辱骂他:


“你这穷小子,怎么能到这里来呢?


还不快滚开,你想偷东西吗?”


从此,他再也不提读书的事了。


7岁时,山东各地闹大灾,


更雪上加霜的是,父亲也去世了,


困顿的家瞬间失去了顶梁柱,


他只好随母亲乞讨为生。


他年纪虽小,但对母亲十分孝顺,


每逢要到干净可口的干粮,


都省下来带回去给母亲吃。


行乞到15岁时,母亲担心他,


会因为乞丐身份成不了家,


便让他给邻村的亲戚打工,


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打工尽心尽力,什么脏活累活都干,


可亲戚老板不仅不给工钱,还说:


“给你一口饭吃就算是莫大恩惠了,


还要工钱?”。


他两年后离开这个亲戚雇主,


到另一个地主家打工,


同样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


没想到,换来却是更悲惨的处境。


平时他常常遭到打骂和责罚,


一个腊月三十,老板让他贴对联,


因为不识字,他把对联贴错了,


老板知道后大发雷霆,


罚他不准吃晚饭,睡觉,


还让衣衫单薄的他,


在风雪交加的寒夜里站了个通宵。


他每年的工钱是十七吊,


可他连续三年都没拿到过工钱。


有一天,武七母亲病了,


想借点钱回家探母,


谁知老板欺负他不识字,


拿出一个伪造的账本说:


“某月某日你支取了几百文,


又某日支用了几十文,


总之,这年的工钱你已经用完了,


在我这里没有存款了。”


这一笔糊涂账把他气得目瞪口呆,


他为给母亲治病据理力争,


可老板当即恼羞成怒,


反诬陷说他是讹诈,


叫来家丁把他打得头破血流,


将他扫地出门不再理会。


遭到欺凌被骗后,他在庄子上的破庙里,


昏睡了整整三天三夜,


有人以为他失踪了,


还有人以为他气愤而死。


没想到三天后,他走出了破庙,


似乎变得疯癫起来,


从此,街上多了一个衣衫褴褛、


面目污黑,烂衣遮体的乞丐。


嘴里还嘟嘟噜噜念个不停:


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


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破庙中的三天,


都想了些什么,那年他才20岁,


手拿铜勺每天看上去都开开心心的,


一边讨饭,一边还到处吆喝:


出粪、铡草、拉砘子来找,


管黑不管了,不管钱多少。


他为了避免再次被欺骗,


对自己的劳动明码标价,


而且总是提前声明。


他讨遍了山东、河北、江苏等地,


唱着似诗非诗,似歌非歌的歌,


有声有色,有内容,有韵脚。


遇到吝啬不给东西的人,他就唱:


“不给俺,俺不怨,自有善人管俺饭。”


当遭遇声色俱厉的谩骂时,


他也不生气,唱歌以对:


“大爷大叔别生气,


你几时不生气,俺几时就出去。”


他把长辫子剃掉,只在两边额角,


各留一撮桃形的短毛,丑得不行,


以这种有些自虐的方式,


来获得更多人的注意和施舍,他唱道:


这边剃,那边留,修个义学不犯愁。


这边留,那边剃,修个义学不费力。




除了讨饭,他还到处出卖自己的劳力,


脏活累活抢着干,过着牛马式的生活,


有时,他像个江湖杂耍艺人,


给人表演全身倒立“扛大鼎”,


嘴里唱着:“竖一个,一个钱,


竖十个,十个钱,


竖得多,钱也多,


谁说不能修义学。”


或是趴在地上给孩子做马骑,


再以手代脚做“蝎子爬”,他甚至当众,


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等,


以这种自虐的方式,


博取大家的好奇,得一点点赏钱。


可这么拼命要来的钱,


他却都不花,有时候,


他讨到了好一点的食物,就转手卖出去,


自己只吃那些霉烂的和糟糠菜根,


还边吃边唱:


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吃的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


他这么做,全是为了赚钱,


积攒起来修个义学院。


原来,他在破庙里想通了,


自己被欺负都是吃了没知识的亏,


可天下还有多少跟他一样的人啊?


他想为这些穷人开办义学,


让他们免费读书,不再被人随意欺凌。


因为他总是“义学”不离口,


大家都以为他得了“义学症”,


所以把“义学症”作为他的绰号,


而他却不以为然:


“义学症,没火性,见了人,把礼敬,


赏了钱,活了命,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35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了,


他和两个哥哥分了家,


他分得三亩地,变卖为120吊钱,


连同多年行乞攒的100吊,共有210吊钱。


他想找一个可靠的人存起来放贷生息,


为义学积攒更多的资金。


他打听到县里有位杨举人很正直,


于是,他特地跑到杨府求见,


结果杨举人一看他是乞丐,就拒绝了,


他就在杨府门口跪了整整一天一夜,


这才终于感动了杨举人。


钱可以生钱了,离办义学又近了一步,


这更激发了武七讨饭、挣钱的热情,


接着,他又跑到各地乞讨,


挣钱的渠道也不断拓宽,


他走街串巷,接触的人很多,


就给人家说媒,每撮合成一桩婚事,


就会得到一些喜钱。


他还捡拾妇女做针线活遗弃的破布废缕,


拈成线绳或缠成线蛋卖。


随着钱的增多,他开始典买田地,


同时以三分息给他人放贷,


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在他49岁时,


他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


这在当时已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


他那不务正业的哥哥,


见他有钱了,就跑来向他借钱,


一些亲戚朋友也来要求他资助,


他全都拒绝了,正色答之:


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在别人看来,武七非常抠门,


为了钱,他可以不要尊严,不顾亲情,


但有时他又非常大方,大方得令人吃惊。


38岁那年,山东大旱饿死不少人。


他就买了四十担高粱赈济百姓。


乡里一对孤寡的婆媳两人,


靠要饭为生,好心的他,


就慷慨地赠给她们十亩地,还唱道:


这人好,这人好,给她十亩还嫌少。


这人孝,这人孝,给她十亩为养老。


而他这个吃尽贫穷苦的乞丐,


竟没有在自己身上花一分钱,


他放弃尊严而获得的所有钱财,


竟让他干了一件最有尊严的事!




他跟杨举人说自己想办义学,


杨举人听了以后大为感叹,


在杨举人的帮助下,


他很快就得到堂邑县县令的支持,


不久后,坐落在柳林镇的“崇贤义塾”落成,


有瓦房24间、大门二门各1座,


总计用钱4378吊,


不足部分由柳林富绅捐补,


230亩田地全归义塾,


每年的地租作为开办费,


不足部分仍由他乞讨募化补给。


从20岁讨饭到50岁,


整整30年,才建成的这所义学,


其中的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学校建成后,


他亲自跪请当地有学问的进士、


举人到学校任教,


接着他又跪请贫寒人家,


送子女到义塾上学,学费全免,


所需费用全部由他,


置办的田产获利所得承担。


有些人跪下,丢掉的是尊严,


而他跪下,却赢得了尊重。


第一年招生,义学就招收到了,


50个学生,共分为经、蒙两个班。


开学那天,他宴请老师请乡绅作陪,


他却一个人站在门口,


等到进酒进菜的时候,


他就向来客磕头致谢。


大家请他入席,他却说:


“我是乞丐,不识字,不敢与先生同席。”


他和学生一样分到一碗菜和几个馒头,


他却悄悄地拿到外面换来几块新砖,


自己仍然吃些残羹冷炙。




更让人感动的是,


尽管义学有足够的校舍,


他却不肯占用任何一个房间,


平时只睡在走廊里。


一天上午,他发现学生都已到齐,


老师崔隼却没来上课,


他就悄悄走进老师卧房,


不声不响地跪在床前不住流泪。


崔隼醒来后很惭愧,


从此再不敢懈怠。


如果有学生旷课,


他就跪在学生面前,流着泪劝说:


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读书不用心,回家无脸见母亲。


在他的感召下,


义学的秩序和风气非常好,


从这里走出了不少人才。




民国时期的临清武训义学校门


第一所义学成功兴办起来,


这仅仅是他的一个开始,


他仍然没有停止乞讨的脚步。


1890年,他又创办了第二所义学。


这一年,他已经五十三岁了,


有人劝他娶妻生子好养老,


而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他却不在意,还乞讨时唱着:


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三岁不娶妻,


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症。


慢慢地,他的善名传扬,


很多贫苦人称他为武善人。


他的善行也引起了山东巡抚的注意,


巡抚见他衣服破烂不堪,


就给了他十两银子,没想到,


他把这十两银子也马上投入到义学中。


不久后,他的绝世奇行甚至轰动朝野,


当时清政府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却仍令国史馆为他的事迹立传,


他也成了以乞丐身份,


被载入中国正史的唯一一人。


清政府还准予给他建“乐善好施”牌坊,


赐名“训”,赏穿黄马褂。


从此,他有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名字:


武训。




55岁时,他又聚集很多图书,


创设读书会,专供穷人自由借阅,


还大量翻印浅显的学习文章和书籍,


免费散发给农民。


1896年,他又在临清御史巷,


办起第三所义学,取名“御史巷义塾”,


(今山东示范化学校:临清武训实验小学)


他播下的义学种子在生根发芽,


可他却已经耗尽毕生心力,


1896年4月,他病倒了,


静静地躺在御史巷义塾的房檐下,


不吃饭、不服药,每天只喝几口清水,


但他一听到学生的读书声,


脸上就会浮现出笑容。


《清史稿》记载:


"(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1896年4月23日,


千古奇丐武训,


在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世,


终年五十八岁……


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


官吏乡绅执绋送殡,


各县乡民自发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


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


一时师生哭声震天,乡民泪如雨下。


清廷赐谥号"义学正",授"乐善好施"匾额。


1906年,清廷将其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


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


敬尊称为“义乞”、“乞圣”。




办学,一个神圣又纯洁的善举,


而这样的善举,


竟出自一个乞丐之手,


实在没法不让人钦敬。


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


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他走了,但他受到世人的钦敬,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


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


都受到他的精神影响。


军阀段绳武在听说他的事迹后,


居然金盆洗手,搞起了乡村建设,


决心将自己的财产捐献给社会。




许多近代名家,也都曾纷纷为他题词。


张学良题词:行兼孔墨。




李宗仁题词:惟精惟一,有始有终。




杨虎城题词:风兴百世。




傅作义题词:高风千古。




白崇禧题文集




梁漱溟题词:志气专诚。




冯玉祥题词:


特立独行,百世流芳,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张伯苓题词:义闻千秋。




董必武题联:行乞为兴学,终生尚育才。




蔡元培著文




国学大师季羡林题词:武训魂。




武训办义学不仅在国内拥有极高声誉,


他的声名还远播海外,感动了全世界,


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中,


被尊称为“无声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时间来到了1950年的新中国,


电影《武训传》面世,


这样的一位千古义丐的真实电影,


却被卷入了那场荒唐的文化浩劫。






在全国声势浩荡的批判声中,


这部电影也拉开了文革的序幕,


文革时,电影主创人员无一幸免,


《武训传》的导演孙瑜,


是中国电影届泰斗,才华横溢。


文革时却因为这部电影,


遭到无数次抄家、批斗,


大半生里都在无奈中苟活着。




孙瑜


武训的扮演者赵丹,


曾专门到武训的家乡体验生活,


经常穿着乞丐的破衣服行走街头,


到达了人戏不分的地步。


他对角色倾注了所有的心血,


而文革发起后,


赵丹不可幸免地成为了被专攻的对象。


先是被抄家,然后又是被投入监狱。


当5年多后赵丹被放出来时,


他几乎都不会说话了。




而武训这位曾经的英雄,


就这样被埋进了历史里,


新天新地的国家不需要他,


新天新地的人民也被迫把他遗忘。


这个坚定地活出生命价值的穷苦人,


被丑画成一种阶层的可笑代表,


而被新社会抛弃。


甚至有人带着红卫兵,


扒掉了他的墓,还抛了他的尸……


直到整整34年后,武训才被平反。




民国时期某中学的一次,


历史考卷中有这么一道题目:


说出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


在三百多份答案中,


几乎所有学生都回答武训。


可今天的中国,如果我们现在,


用同样的考题去问学生,


恐怕没有一个学生会知道,


在中华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他,


为中国的平民教育呕心沥血。




与武训几乎同时代的菲斯泰洛奇,


出生在当时很贫穷落后的瑞士。


与武训一样,都属于下层人,


但他同样有一颗伟大的慈爱心,


在他的毕生努力下,


平民教育最终在瑞士得以普及,


教育的成功使这个落后的小国,


一跃成为欧洲一流的教育超级大国,


菲斯泰洛奇更是被尊称为“教圣”。


他们同样是为理想,为自己的国家,


艰苦跋涉一生,平凡而伟大的灵魂,


可武训却被整个中华民族都快遗忘了,


今天的中国,


还有多少人知道他?




名传千古不为己,


但求穷人不受欺,


他捧起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是他所期望的,


可这不应该是我们所期望的。


陶行知先生在《把武训先生解放出来》


的文章中曾疾呼:


“武训先生不属于我们的小圈子,


他不属于一党一派,


他属于各党各派,无党无派,


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属于四万万五千万人之每一个人。”


当今盛世中华,


我们更应该传播他的故事,


让他的精神飞到今天中华大地,


每一个人的心里去,


使每一个人都自动地去兴学,


都自动地去好学,


都自动地去帮助人好学,


百年武训,行兼孔墨,


只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都没有忘记这种武训精神,


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教育复兴就有希望!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