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浪费万吨小麦:粮食太多,去库存艰难

黑天鹅炖萝卜,为何中国人什么都敢吃?

所谓的“黑天鹅事件”是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

最近,上海徐家汇公园里的一只黑天鹅就遭遇了“黑天鹅”事件。两名快递员本想趁着天黑抓几条鱼改善伙食,结果因有保安值守未能得逞,但是他们发现路中间有一只黑天鹅,便把它抓回了家。回家途中黑天鹅死掉了,两人觉得扔了可惜,第二天买了点萝卜和黑天鹅一起炖了。

不过,两位快递员为了这口吃的可能得付出不小的代价,黑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刑法》第341条,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现在两人都已经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虽然“看见啥都尝一口”的习惯,有着不小的食品安全和法律风险,但话题君(微信:todaytopic)还是真心觉得,中国人在“吃”上,有着谜一般的种族天赋。网上早就有段子:在中国,东西分三类,直接就能吃的、看着好像可以吃的、得想点办法才能吃的。比如,@博物杂志在微博上收到的提问,相当一部分都是“能好怎”(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现在这种“吃货”精神甚至要价值观输出了,前不久丹麦生蚝泛滥、澳洲三文鱼泛滥(后经证实,其实那并不是三文鱼),一群中国“吃货”大喊“放着我来”,立志要用自己的中国胃拯救世界。

有人批评说,“难道你们就是立志用你们的中国胃充当世界的垃圾桶吗?”话题君(微信:todaytopic)倒是认为大可不必上纲上线,“中国胃拯救世界”不过是网络亚文化的一种,至多也就是让大家乐呵乐呵,有钱有闲真去吃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网络亚文化,也是因为在饮食方面,中国人真的很少有什么禁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在《生活的儒学》一书中话说:“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禁食范围最窄,几乎什么都吃。”

对中国人来说,吃是永恒

几乎什么都吃,最直接的动因之一是饿的。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研究发现:古代农业社会的大量人口晚上是饿着肚子睡觉的,而狩猎畜牧社会(比如欧洲国家)有着更为稳定的食物供给。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频繁的自然灾害、战争,让饥饿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吃饱饭真的也没几天,别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年人有过挨饿的经历,就连很多农村长大的80后、90后也有小时候吃不饱饭的回忆,中国人潜意识里的饥饿恐惧并没有远离。所以,当一个陌生生物摆在眼前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能好怎”,这也造就了中国人在美食上“物尽其用”和“化腐朽为神奇”的天赋。

食物匮乏并不是“中国人什么都吃”的唯一原因。同样是食物匮乏,印度人的饮食结构相比之下就要单一得多;就算是到了和平富足时期,很多中国富人还是乐意吃下水,依然没有改掉他们的中国胃。

这是因为中国人“美”的意识,就是建立在味觉的基础上。《吕氏春秋·本味》提及的美的事物,都是指优质食物,可见美的本义,就是指饮食中的色味鲜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在《中国饮食文化》一书中总结说,“美”字是“羊”和“大”二字组合而成,中国人最初的美意识就源于“肥羊味甘”这样的味觉感受性。话题君(微信:todaytopic)翻译一下,就是中国人的老祖宗们就有“吃货属性”,并且形成了文化,还一代代的传了下来。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建立起了世俗化的政治体系,两千多年来,宗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那么重要。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上帝列出了一份长长的禁食名单,伊斯兰教也有很多禁食的食物。

相比之下,除了严格佛教徒,中国人几乎没有什么禁忌,就算有,也不是出自什么宗教禁忌。书评人维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说:“虽然历代也禁止屠牛、吃牛肉,但这只是因为需要牛来耕地,而不是像印度那样把它视为‘圣牛’——在印度,早在5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就已下令,将杀死一头母牛等同于杀害一位婆罗门祭司,认为这是极其严重的罪行。”

多重因素造就了中国人什么都敢吃的现实,在一些外国人眼里,这或许是很“可怕”的事情。不过,也正是因为食材来源广泛,造就了中国丰富的菜系。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学者小尤金·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所说的:“相对较少的饮食禁忌,使中国人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无与伦比地维持社会平衡,长期养活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作者:魏巍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