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见三亚】畅享亚龙湾,品尝海鲜真味的坚持 雾炮车围着空气监测点转,除了可能造假,还要关注什么?

夹缝里的珍珠:魏玛城中的包豪斯



你为寻访文豪的足迹而来,却发现了一种先锋而简朴的艺术形式。浪漫的伊尔姆河畔公园人来人往、古典的德意志国家剧院威严庄重,但包豪斯的痕迹无处不在。这种诞生于魏玛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度过了甜蜜的童年,并以此为基点,走上了颠沛而伟大的旅程。


孕育 | 延续千年的艺术小镇


德国中部的小城魏玛(Weimar)并不算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的城市,相比较于南部巴伐利亚各种中世纪风格浓郁的小城、西边浪漫古典的海德堡(Heidelberg)和教科书一般的“巴洛克之城”德累斯顿(Dresden),魏玛的城市风格似乎并不引人注目,或者像安徒生所说:魏玛不是一座有公园的城市,它是一座城市的公园。




图:wikipedia@Nikater


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城却每天吸引着人们以艺术的名义来到这里。18世纪,这座德国中部的小城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德国启蒙运动的光辉下,歌德、席勒在这里创造了德国历史上的文学巅峰;作曲家李斯特在这里排演了多部经典剧目。如今,歌德国家博物馆、席勒故居等遗迹仍然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往日的荣光。




歌德与席勒雕像


图:穷游er@laohuan200


但在这些文学巨匠的名字之外,有一种诞生于此的风格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包豪斯(Bauhaus,德语中意为“建造房屋” )。


诞生 | 野蛮生长的包豪斯


20世纪初,比利时建筑师亨利﹒范德维尔(Henry van de Velde)在魏玛大公爵威廉﹒厄尼斯特(Grand Duke William Ernest)支持下创立艺术与工艺学校,这成为了包豪斯学校的前身。


如今在魏玛你可以去包豪斯博物馆去了解这一对世界建筑设计产生深远影响的流派,虽然这个博物馆朴素的外观可能会让你觉得和它的历史地位不相称。但就像格罗皮乌斯在他撰写的《包豪斯宣言》里所说的那样,曾经的建筑装饰是为了视觉艺术,包豪斯则把建筑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它所追求的是平民化的现代主义。




包豪斯博物馆正门


图:wikipedia@Sailko


走进只有一间主展厅的包豪斯博物馆,你会发现这个流派在魏玛的生命周期并不算长。






包豪斯博物馆内的如织游人


图:穷游er@张鸿镜建筑师


学校在开设之初便有了绘画、戏剧、服装设计等多个专业。学生们设计和制作各式海报、模型、器具、家具甚至校舍。展厅里陈列着各种简单甚至有些稚嫩的设计,不起眼的水杯、简朴的房屋模型和简单的家具倒是和博物馆的外表相得益彰:摒弃所有不必要的,回归设计的最本质功能——实用。


变革 | 一种美学的诞生


离开博物馆,如果你向广受欢迎的公园——伊尔姆河畔公园走去,1996年重新命名的包豪斯学校就在玛丽安大街(Marienstrsse)旁。主教学楼是很有辨识度的“包豪斯风格”——简洁的线条和鲜明的玻璃窗。




魏玛的包豪斯大学


图:wikipedia@Raymond


现在看来颇有些普通的包豪斯风格在诞生之初却极大地冲击了当地人的眼球,它就像是风景中一团燃烧的火焰。人们一旦习惯了某种类型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会有些缓慢。




1921年的包豪斯雕塑


图:wikipedia@Mcgimly


在高感官的新艺术派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你一定见过那些充满半色情裸女雕像和其他浮夸装饰的家具),包豪斯所倡导“将装饰从实用性上剔除出去”的理念无异于一场革命,一战结束之后凄风苦雨的世界和机器大工业的迅猛发展让这种新兴理念有了发展的土壤。


人们厌弃了矫揉造作的新艺术派,尽管有些缓慢,但包豪斯却真实地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这种改变不光是在设计理念上,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态度。


震动 | 与时代共前进


用某种通俗的形容,诞生之初的包豪斯像是朋克摇滚与无政府主义的混合体那般反叛和令人着迷,对于那些裹着贵重丝巾为各种药方忧心忡忡的人群来说,包豪斯风格的东西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离经叛道让人惊讶的(当时的人们哪里会想到用钢管来制作椅子)。




包豪斯的实践者们认为所有的装饰和过度的点缀都是一种伪饰,他们想要的是良好的功能而不是过多的装饰。在包豪斯学校的办学理念上,他们崇尚无边界的教育氛围:画家、舞台设计师、陶艺师、银匠、平面设计者和家具设计者通力合作,没有界限,没有距离,令人陶醉地融合了自由的爱、前卫的设计和颠覆性的聚会。




包豪斯风格的打字机


图:wikipedia@ChristosV


他们所创造的并非某种风格,他们摒弃风格,站在当时人们思考方式的对立面,却意外地打开了新时代的大门——那是一种崭新的生活理念,一种对于美学大众化的追求。包豪斯所追求的美学理念和一战后德国“魏玛共和国”短暂的民主追求不谋而合,也有着令人唏嘘感慨的相同命运。


迁徙 | 颠沛流离中的壮大


1919年到1925年,包豪斯在魏玛度过了它甜蜜的童年时期,因为政治压力,包豪斯学校被迫迁往德绍。包豪斯在德绍的生命也并不长,在纳粹的压力之下,当地政府不得不放弃对这座学校的支持。1932年学校搬到了柏林,成为了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私人学校。




德绍时期的包豪斯设计


图:wikipedia@Cethegus


纳粹当局最终在1933年关闭了包豪斯学校,格罗皮乌斯则离开欧洲前往美国,在那里他成为了现代建筑的先行者,诞生于德国的艺术形式走向了世界,人类美学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后记 | 在这世界生根发芽


现在在包豪斯的故乡魏玛,如果你去伊尔姆河畔公园后面的小山头,在一条叫做Am Horn的小路尽头,会看到一座白色建筑,被直白地叫做Haus am Horn——翻译过来就是Am Horn小屋。这是包豪斯学校在魏玛留下的唯一幸存的“遗迹”了,格罗皮乌斯设计了这座房子,却因为经济窘困而将其出售。


尽管在诞生地已经成为传说,但是包豪斯却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现如今的桌椅、灯具、厨房用品都深受包豪斯简约实用风格的影响,和包豪斯有着相似理念的日本品牌无印良品颇受追捧,包豪斯风格的建筑也从让人目瞪口呆到习以为常。




特拉维夫的包豪斯建筑


图:wikipedia@Berg A


作为一种仍然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艺术流派,包豪斯不追求意义,它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尽管它一直在追求纯粹,但却在追求纯粹的道路上被赋予了极为复杂的历史使命,也正是从包豪斯开始,人们人们意识到设计的功能并不全是在其实际效用,更在于它是对人们外在需求的一种解答。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