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这些通关密码,你才能读懂英国
宇宙最帅的旅行方式
都在这里了
你去了英国。你想着智商爆表的毒舌卷福。你想着温柔睿智的马普尔小姐。你想着大长腿绅士抖森。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你讲了个笑话,空气冻结了两秒。英国人抽了抽嘴角,表示他笑了。“See you”他甜甜地告别,意味着不要再见。
不,他不是讨厌你,他可能讨厌人类。
美国的热门真人秀节目里,永远回荡着选手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论:“我来这不是交朋友的,我是来当冠军的”“这些蠢货没有一个人能做出真正的意大利方饺,根本就是些嚼不动的橡胶,真令我作呕”“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是这里唯一的聪明人”“哈哈哈,他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我踢出局了”。
在排山倒海的自我夸赞声中,不少“聪明人”话音未落就已经拉着三四个提杆箱踏上了回乡之旅。这种行径在美国则大受欢迎,但在英国人眼里,近乎可耻。
纪录片《英国糟心事》中的英国演员不解地说:“洛杉矶的人夸我演技真棒,我客气地回应道:其实没有啦,我哪有那么好。他们马上问我:‘什么,你没有那么棒吗?’接下来这些美国人就去找那些认为自己真的很棒的人聊天去了。”
凯特·福克斯在《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里所写:“要想做一个完完全全无可挑剔的英国人,唯一确定无疑的规则是在自我介绍和问候的场合中表现得笨拙而尴尬。一个人必须下意识地这样做,要浑身不自在,要硬邦邦,要笨拙,而且最重要的是,要令人尴尬。”
除了在足球场上,让一个英国人公开谈论、表露情感无异于晴天霹雳。
英国人对来自南欧的朋友们充满鄙夷,这些喝着葡萄酒、终日在海滩晒太阳、总是保持好心情的家伙让英国人火冒三丈。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南欧人高兴的时候竟然笑得手舞足蹈,悲伤的时候就痛苦地哭泣。
“我的老天爷,让我当众哭泣就和当街大小便一样。”随即,这个地道的岛国人演绎了英国版的高兴和悲伤,极尽我所能,也只是观察到他的嘴角大约抽动了一下,这一举动在他松弛的皮肤上竟然没有挤出一道皱纹。
卷福牌微笑
对英国人来说,就算是参加葬礼,也要克制好自己的哀伤,掉眼泪是没有必要的,低头并保持面无表情即可。
英国人认为,捶胸顿足、哭到晕厥不仅会影响到后续吃自助餐的食欲和味觉,也会让死者的孙女觉得你毫无吸引力——因而丧失一次美好的约会。最主要的是,别人会以为你疯了。
这种表现在异国人看来冷酷无情,但暗地里,英国人对自己的孤傲引以为豪。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点点对于天性淡漠的批判,但实际上,这不仅是英国人的行为准则,更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古怪魅力所在。
英国伦敦新邦德街/Matt Stuart
从很多层面来看,这象征着英国人一个重要的性格特质——理性。
理性,短短两个字几乎将这个别扭事多、冷淡自私的民族拯救于水火之中,把他们一切和人性背道而驰的缺陷变得崇高且无懈可击。
事实也的确如此,就算是没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中下层人民,也能毫不费力地将事情和情绪、一件事和另一件事分得清清楚楚。
英国人对于理性的追求,在爱默生的《英国人的特性》中表达得很清楚,“他们认为凡事必须合乎逻辑。即便是喜从天降,如果不合逻辑,他们也不会喜欢——因为这种喜事与他们的自我价值判断相矛盾,使他们难以理解”。
英国伦敦牛津街/Matt Stuart
这让其他民族叹为观止,地球上的大部分人总是在各种绵延不绝的纠葛中快乐度日,如果让他们不带感情色彩地谈论一件事,只是就事论事的话,简直是一种酷刑。
英国人很幸运地被理性之神眷顾,他们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的论点,而是用审视的眼光以及自己的经验暗自盘算这里有几分真理;他们任性而保守,对已经成型的规则嗤之以鼻,对新鲜事物却无福消受。有言道,“一个英国人大概需要二十到四十年的时间才能接受新事物”。
他们令人厌恶的同时也让人钦佩,敢于被人诟病且拒绝悔改。
研究表明,英国人平均每天说八次对不起。按照 6400万人口计算的话,这片岛屿上空每天将回荡5.12亿次对不起,这其中包括给无生命体的道歉,比如误撞电线杆,或不小心踹倒了垃圾桶。
英国人对此的回应铿锵有力,一反他们懦弱局促的品性:“抱歉?我根本不觉得抱歉,说实话我这辈子从没有一次觉得抱歉过。”不用怀疑,英国人和声细语的道歉相当虚伪。他们害怕打扰到别人,而这仅仅是因为更害怕别人打扰自己。
英国人形容自己“说抱歉的时候就像膝跳反射”,嘴唇微微一动就能省去诸多麻烦,真是一桩再聪明不过的交易。总而言之,英国人神经质般抱歉不过是“这件破事快结束吧,千万别影响我一会儿吃美味的炸鱼薯条”的心理作祟。
英国伦敦牛津街/Matt Stuart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从另一方面阐述了这一现象:“我们迷宫一般的平等主义的礼貌规则和潜规则,都是一种伪装、一种精致的符号……就像礼貌地微笑一样,并非表达内心的欢愉,礼貌地点头,也不就是一种真实的赞同讯号。”
至此,我们要明白,任何没有必要的、过度的情绪表达都不可能是发自内心的,这让人有点伤感。就好比日本人行九十度的鞠躬礼,其唯一的好处就是锻炼了背部肌肉和腰椎,因为无论如何,一个人也无法对另一个陌生人产生那么多莫名其妙的感激之情。
在英国行走,想要不被英国人的冷漠灼伤,首先要装得像个英国人。具体的说,就是在他们礼貌地拒你于千里之外之前,首先礼貌地拒他人于千里之外。
英国人为了保护隐私,展开了巨量的周密工作,只不过这些工作都被小心地隐藏在“绅士风度”后面了,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礼貌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如果英国人和你热情地打招呼——“今天怎么样”,那么一定要记住,无论是你今天开车撞死了一条可爱的纯种狗,还是昨天下午理发师剪破了你的耳朵,抑或是孩子已经发烧40度在医院,都一定要说:“我很好,你呢?”
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Matt Stuart
千万不要被英国人的关切所蛊惑,他们可不想真的知道你好不好,最主要的是——千万不要让他们知道你不好,因为这会让英国人立刻陷入崩溃,那就是:“天哪,你过得不好?!你让我说什么?我可不想知道你为什么过得不好,快饶了我吧!”
英国人对他人的私生活不感兴趣,并且尤为希望别人对他的生活视而不见(不包括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英国人对中国人热衷的“亲戚要多走动走动、过年要挨家挨户登门拜访”之类的想法不寒而栗。
英国伦敦尼达姆路/Matt Stuart
不夸张地说,英国人有可能是最适应荒岛求生的民族之一。寂寞、内省以及享受独处几乎是英国婴儿都具备的本领。可以想见,一个英国人要是被丢弃在南太平洋的岛国上,他兴许不会惊慌失措(前提是吃喝不愁),而是在每日的散步、沉思以及观察热带植物中安然度过。
你要是在英国感觉不被重视,没关系,旅行中的散步和沉思,就自动融入背景了。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471期(2016年)
经九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