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专栏·马伯庸 | 我居白河水东,公葬定军山下
马伯庸
作家,代表作有《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等,热爱人文历史旅行, 尤其偏好中国的小地方,有考证癖。小地方志专栏,每期从历史、美食、地名等角度解读一个好玩的中国小地方。
我居白河水东,公葬定军山下
全国的武侯祠有很多,但埋葬着诸葛丞相真身的地方,就只有一个。勉县的武侯真墓,是我们与丞相物理距离最近的地方。
勉县在蜀汉的位置非常独特,行政级别不高,只是汉中郡下的一个县,但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这里却是整个蜀汉的心脏。原因很简单,因为诸葛丞相在这里。诸葛亮在建兴五年进入汉中,正式开始经营北伐大计,史书记载“遂行屯于沔阳”,而且连他的行辕位置都记录下来了:“南山下原上”,即今天定军山下的武侯坪。
蜀汉前后历代均以位于汉中盆地正中的南郑(汉中市)为治所。而诸葛亮是个谨慎的人,他认为曹魏太过强大,克复中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蜀汉如果只是把眼光局限在秦岭,将会面临很大困境。必须找到除汉中外的另外一个战略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陇西。
穿过县城,我远远已经能望见定军山的面貌。诸葛亮死后,临终叮嘱葬在定军山下。后来这个细节也写进了《三国演义》里。以前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要葬在这里。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说这里有前后九岗八溪环抱若佛手,墓前山势叠浪,天然而成三台书案,是天造地设的好风水。我觉得说诸葛亮因为风水才选这里,实在是把他给想蠢了。诸葛亮遗命归葬定军山,原因只有一个:勉县是北伐的中枢,也是他日夜操劳的相府行辕所在。诸葛亮即使死去,也依然挂念着北伐大计,希望能够望着这片土地,方能心安。
诸葛墓景区门前是一尊诸葛亮的石像,造型中规中矩。一进陵园大门,迎面就看到一个巨大的山包,上头种着汉松古柏,在间隙处还有不少造型奇特的石头。据说这些古柏树都是刘禅给诸葛亮立庙时候留下来的。在这里前后左右有四座山,所谓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拱卫着武侯墓。这个山包,即是前案所在。
拐过前案,旁边还有一个修缮过的古戏台,有一个歇山顶,两侧披檐,抬梁结构,雕栏彩画,台柱础是八棱形。上面挂着一块同治年间的匾:“永依终古”。这里每年清明都会有庙会,届时戏台上会演出各种地方戏,“诸葛亮”是永恒主题。
《中国古代重要大臣(插图本)》(Illustration Prime Ministers of China)一书中共收录了15幅中国古代的著名臣子,诸葛亮是其中之一。
走在中轴线上,很快看到一堵照壁,对面即是武侯墓前的祠堂山门。山门前有一联:“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这是清代汉中知府赵洵所题,用了两个典故。上联的“天汉”典故来自刘邦,下联用的是钟会典故。
进了山门,就是正殿所在。院内有古柏合抱,凌霄花缠绕而上。在殿内正中神台上,是一尊诸葛亮像,手持《六韬》羽扇纶巾,身披鹤氅,面容沉静,没那么神神叨叨的怪力乱神,算是武侯祠诸葛亮像里最不浮夸的一尊。左右琴书二童,下面是关兴、张苞两人护在左右——这个组合挺值得琢磨,因为关兴、张苞在《三国演义》里算是后期蜀军主力大将,而在正史里,两个人都去世很早,什么事迹都没留下来,更别说北伐立功了。他们两个摆在这里,显然是有一番考量,诸葛亮地位太高, 侍奉左右的人得够分量,关羽张飞够格,可两人地位太高,所以就派来一对小关张。
正殿与左右偏殿都有大量名人题匾留联,我最喜欢的是一副大殿门联:“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 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这是民国十五年一个叫王恒鉴的人题的,他没有一上来就挽着袖子使劲称赞,而是从地望入手,如叙家常,从容优游。上联讲未出茅庐时的做派志向,下联直接跳到死后的墓葬遗命,一字不著武侯功绩,但其一生何等伟大,已不言而喻。
大殿两侧还有诸葛亮的几个展馆,用模型和挂图的形式讲了诸葛亮生平和北伐概要。偏殿旁的一个小房间特别值得一提,满屋子摆的都是类似小马摇椅的东西,这是全国各地的历史爱好者制造出来的“木牛流马”。
穿过正殿后的门,先看到的是一个四角揽顶的亭子,亭子里有两通石碑。一块是万历年间的“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碑,另外一块是雍正年间的“汉诸葛武侯之墓”碑,题碑人是果亲王允礼。因为雍正曾派他去西藏,成都武侯祠、德阳庞统祠都有他的墨宝。除了武侯墓,他还主持修缮了勉县武侯祠。
千百年来,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凡经过勉县莫不前来拜谒诸葛亮墓,唐宋以来,诸多著名诗人都曾为武侯墓留下了诗、词、歌、赋。
转过碑亭,我没敢迈步,先屏息凝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因为碑亭之后,是一个很大的覆斗大冢,四周被汉白玉围栏圈起,就那么安详地立在那里。坟上的忍冬草茵茵繁茂,如披绿裘。坟上还挺立着一棵黄果树。据说是黄月英在诸葛亮死后过于思念丈夫, 便化身为树。树下的围栏上系了好多红绸布,显然是很多人跑过来求姻缘了。坟冢两侧还有两棵桂树,年头和武侯墓差不多长了, 号称护墓双桂。大殿上有一块题匾叫“双桂流芬”,说的就是这个。每年这些桂花都会被收集起来, 酿成独一无二的武侯墓桂花酒。
坟冢肃穆淡然,并不因为有什么人来探视而有任何改变。我站在双桂之间,脑子里都是诸葛亮的临终两段遗嘱: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这里从未被盗过,因为丞相早早嘱咐薄葬,以熄盗墓贼的贪心。在这坟冢之下,只有一具薄薄的棺椁,棺椁里只有几件平时穿的衣服。一具伟大的遗骸,素净而淡泊地躺在其中。
据说诸葛亮下葬之时,棺椁不是南北朝向,而是头西脚东,取意“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西蜀” 一词,想必是后人附会,真要怀念蜀汉,应该是头冲南才对。头西脚东,显然是丞相念念不忘西出祁山的北伐目标。
诸葛坟冢后有寝殿,又叫崇圣祠, 供的是历朝历代给诸葛亮加封的各种头衔。诸葛亮死时是武乡侯, 一百多年后,东晋给他追封了一个王爵——武兴王。要知道,就连关羽也是到了宋代才有王爵。
崇圣祠附近还有一个去处,乃是一座三间坟亭,亭内有石碑上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之真墓”。这块碑的来历叫人哭笑不得。嘉庆年间有个陕甘总督叫松筠,来拜谒武侯墓时,随行的幕僚潭南宫随口胡说大冢内是假坟,真坟在西南墙外。结果松筠信以为真,立刻下令沔县的知县马允刚重修。马允刚无可奈何,只好新堆了一个,号称真墓。松筠还亲自书写了碑文。不过从嘉庆到现在年头不短,这假碑也成了文物了。
-END-
微信编辑:裴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