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搬到湖南来了?长沙出发不用三小时就能到的这个地方美极了!

这对80后建筑师夫妇,爆改了魔都100套老房子,变身上海滩最时髦的房东



走遍天涯觅不到的东西,回到家,就找到了。


……


- 空间众筹 · 34-


如果一个城市总是不拖泥带水的换上崭新面貌,庆贺之余总免不了带点感伤的。






上海外滩


就拿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来说,名媛和老科勒们住进法租界的洋派的花园别墅里,白橡木地板人字帖,收边处配以复杂万字纹图案;高级的科林斯罗马柱、屋顶也要配上繁复的线脚......


是现如今一栋直上云霄的钢筋水泥楼,也比不上的摩登精致。




虽然80后的我,没有机会亲临现场,但眼看着那些有味道的老房子旧了修,破了拆好几轮回,心里也不经意间“怀念”,怀念那个活得认真诚恳浪漫的老上海。






点击播放
GIF/572K



有时光机的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我索性在这座城市里,埋下一个个时光胶囊,你可以来这里小住,和那些怀念的,来不及拥有的旧故事聊一聊。


遇见老上海~




我是任培颖,是一名建筑师。昔舍的创始人之一。




左边是我的丈夫赵旭,也是我生活和梦想的共同合伙人


或许,我就是那种幸运得把热爱变成事业的一类人吧。


我从小画画,尤其爱画一些老建筑,总觉得它们身上的时光痕迹让我着迷。


大学和研究生读了建筑学,毕业之后进入上海的一家大型的建筑设计院工作,一待就是7年。


参与过大量的公共建筑设计和商业地产项目之后,我开始不断的思索建筑的根本价值——空间和生活,从大型的冷冰冰的公共建筑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住宅。




这或许跟我那几年建筑设计院繁忙的工作状态有关。


连轴转似得往返设计院、工地,而只有在疲惫不堪得从包里翻出钥匙打开门时,看见家人的笑脸,闻见饭菜香的时候,才觉得重新活了过来。


那个时候,我时常在想,这世界上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正是因为拥有这万家灯火里的一扇窗,才有了可以缓口气继续前行的勇气呢。




做了十年高大上的建筑,我突然想做一点小事。为上万个城市里的人,造一个温暖的家。


而我呢,就做个时光的修复师,把让人安心的生活气息都搬进里面。




梦想中的家应该是在一所老房子里,


历经过岁月的传奇,


还依旧能够找寻到往昔生活的痕迹。




想象中的场景,


应该有一个老壁炉,


一张洒满阳光的大桌子,


还要有一片满墙的书架。




它可能是和流行背道而驰的,但却可以找回许多人关于家的回忆场。


一张木桌子,一条长木凳,我们就这样围坐在一起说笑,家的温情就这样慢慢延展......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们在上海的法租界老洋房里遇见了太平花园。




它掩藏在布满梧桐树的街道巷弄间,是香港第一位华人太平绅士伍廷芳的旧屋。


老房子位于太平花园洋房的首层,我们初次见它时,虽然外表斑驳,但室内白橡木地板人字帖、大木料的实木窗、欧式壁炉以及两根罗马柱均保存良好,站立其间,似乎触摸到荏苒时光的瞬间。




这种感觉说不清,但我必须得承认,作为一个80后,我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装满了流动时间的老屋子,我要将它变成我的第一个“家”。




和以往不一样的是,对于这个“家”,我们不仅仅关注于设计。


最初的改造中,风格定位并未让我们有一丝犹豫,因为这座老房子的时光留痕太独特。




我们穿过入户有卷棚式雨厦的拱券;拂过柚木楼梯扶手,触摸着保留完整的线脚、柱式、窗棂。


想象着曾经是一杯咖啡,一本书的窗台,想象着曾经是一双舞鞋,一曲共舞的客厅,想象着曾经是一杯美酒,一席畅谈的餐厅……






带着想象中的场景,应和着曾经的繁华,我们将这些老物件完整地保存下来,以旧复旧,使得老的、旧的东西呈现出二次生命,给人更多的想象和期待。


希望人们在推开房门的一霎,有种时空穿越之感,在这里细品往昔的生活之味。




老式的皮箱、民国时期的木质鸡毛掸、古时人们使用的米斗、老式的打字机、二十世纪初的胶片相机、黑胶唱机......无处不在的记忆老物件,都把你再次带回到百年前的上海。




找寻一些记忆的碎片,来完成一幅往昔生活的拼图,我们将她命名为“时间胶囊”。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房子改造完成后,房东奶奶来我的家里做客,她说我现在的家像极了她小时候生活过的家。


原来,我梦想中的家里竟然也安放着这位奶奶对家的记忆。这也让我们对家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不仅是时光胶囊,其实每一处庭落和居所,几乎都见证了一段岁月的传奇。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老建筑与“家”的原始情怀,都面临着老旧、破败、混乱直至消亡的命运。


我想要透过那一块积着灰尘的时光玻璃,去抓住那些重要的情感,汲取往昔,营造今舍。




2011年,我们创立了以长租为基础,以短租为延伸的城市居所品牌【昔舍】。


以上海法租界老洋房为切入点,我们走访调研了上海近千所老房子。


不仅有老洋房,还包括新式里弄、石库门、老公房,从中选取了100所来展开关于居所精神的试验:找寻那些原本在家宅中存在的精神,并将它转化为当代人可以感知、栖身、还可以安心的家。






点击播放
GIF/809K



这一次,我们从100套房子里精挑细选了四套。


你可以和朋友一起来小住几天,更深入的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也可以选择在这里住上几年,把这儿就变成自己的家;当然,如果你只是好奇想进来看看,希望你能带走一些感悟,并且对家产生新的思考。


这样对我们来讲,也已经足够了。




#筑梦高阁#距离静安寺不到500米,


是一栋1936年建造的英式花园洋房的第三层。


黄色的卵石墙面,红瓦屋顶,


在葱郁树木的衬托下显得质朴而高雅。




自门始入,原木屋脊,木横梁,木阶、


透过玻璃窗 的葱葱,


将空间变得深远。




自扶梯而上,不同的材质在这里融合。


从4m交流客厅到6m天光主卧再到 1m冥想秘境。


大小各样的空间容纳着无数的活动可能。




#木心秋瞑#原是南京西路上一间老房子的“车间”


很早之前是一家人最初的家,后来逐渐搬离。




我们在这个3X14m的方盒子里


引入3个光盒子、3个花园。


当光,经满眼的天窗过滤下来,


愈发的熙柔明亮。


满眼所及,都是美景花园。




当房主看到以前的黑屋子,


变成一个容纳美景的光房子。


她笑着说:“在天堂的奶奶也能感受到这温暖的光”。




我们希望来到这里的你,


能够把身子放下,把心闲下


用更多的内心空间去接纳这些美好。




家,并不是要华丽,


要的是烟火气。


#昔舍匣想#在上海田子坊旁,


屋内的宁静和里弄的热闹相映。




从黎明的晨光,


到日暮的熹光,


再到入夜的灯火,


这里就像一个收藏光的匣子。




从上海地理到旅行游记,


从小说散文到诉说传统的《传家》......


你可以来这里读一本书,


也可以在这里留下一本你喜欢的书。




记得一个住客给我们留言,


她在书架上无意中翻出一本旧书,


书的扉页上写着1972年购于安庆,


而这恰是这个住客的家乡


原来在这里,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只是一本书而已。




爱就是全部,它是一切的开端——马克·夏加尔


飞翔在天空中一对对的恋人。


相拥在一片宁谧蓝色的氛围里,


让看画的人做了一场温柔的梦。




这一次,我们打开夏加尔的画作,


进入他的纯真世界。


这是独属于你#夏加尔的梦境#之家。




整个房间,大到屋顶与墙壁,


小到杯盘与汤匙,


都被赋予了丰富的色彩。


连续的屋顶伴随着意外的高差


使整个空间流动而连贯。


大大小小的窗子,就像梦的出口。






6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匠人、居民、媒体都不断加入到了我们探寻的队伍中来。


很多的人来到昔舍,在这儿安了家,也因此对家产生了新的思考,对自己的家有一些感悟。




走遍天涯觅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回到昔舍,回到家,就找到了。


这里将有一盏为你亮起的灯,


有人与你立黄昏,


有人问你饭可温。






点击播放
GIF/1188K



走遍天涯觅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回到家,就找到了。


任培颖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