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霸屏纽约,今天袁隆平再次震惊世界!这个真正的网红种出了不可能的大米,让14亿中国人吃上最顶级的米饭



如果所有的盐碱地能全部变成良田


我的梦,也算实现了。


……


- 盐碱地上的大米 · 袁米-


7年前,


当袁隆平代表中国霸屏纽约曼哈顿广场,


所有人都以为,


这老人家功成名就,怕是要退休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拍摄者所有。


80岁,穿着普通格子半袖衬衫,他的脸穿插于杨利伟、姚明和美貌明星之间,作为中国宣传片,在美国时代广场上,一遍一遍循环播放。


几层楼高的屏幕上,纤细英文打出他的名字,像轻微的波纹,荡漾在纽约冬天的寒冷空气里。就是这个名字,深藏在中国人几十年的历史之中,


关于饥饿,关于生存,关于家,国,和天下。






点击播放
GIF/1053K



gif版权归属于2011《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几乎每个中国人,


都在小学课本里读到过他的中文名字。


他们叫他:杂交水稻之父,


他们说他身价1000亿,


他们介绍他时,总说,袁老80多了。


他轻声争辩:


我是80后啊,这一次,


我想在互联网上,让大家吃到我新种的大米。




这个身价千亿的真正该被称为网红的人,


87岁了还在下地种水稻,


而现在,


他在一个几乎没法种大米的地方,


种出了中国最顶级的米。






点击播放
GIF/733K



但它的开始,却是基于这样一个问题


——未来,你可能吃不上中国人自己的米。


当城市越来越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


袁老轮番想法子,


先是在海水里种上水稻,


这回他要把盐碱荒滩变良田。






点击播放
GIF/888K



种大米,仿佛成了融在他血液里唯一的使命。


对钱没有欲望,至今穿着百来块的鞋,抽二十块的烟……眼前这个伟人,黝黑,瘦小,和普通农民没有任何区别。






点击播放
GIF/960K



而袁老的中国梦,


没有人比我更懂。


感知一颗米的力量。




我是刘佳音,袁策公司CEO。2012年,我开始投身于袁隆平杂交水稻事业,你可以说我是一个创业者,也可以说我是一个新农民。


而对袁老来说,更多的时候我是他的学生,追随者,和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朋友。




在这之前我在一家集团公司工作,分管公司金融投资板块。经过房地产投资热潮后,农业成了我们新的方向。


机缘巧合下,我遇见了我们小学课本里的人物—袁隆平。




那时袁老已经83岁,我们大家对农业实际上都不了解,抱着一个投资者的心态去探访他。


从杂交稻的进程,取得的成绩,他正在技术调整的思路,他的目标,一股脑跟我们说了很久。


整个过程中他就像自说自话,却把他所有对这个事业的热爱,表达在了他的语言中。


我们当时对如何跟他合作,完全一无所知。我是个五谷不分的人,那时的我没有想过会真正去从事农业。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其实,袁老以前的理想也并不是种水稻。


年轻时候他一直想当游泳健将。大学参加游泳比赛,一游就是武汉市榜首,结果去成都决赛时候,意外没进前三……


“都怪成都小吃太多咯~肚子吃坏了,得了个第四名。”他如今87岁还在游泳,完全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还没来得及等来下一个机会,他就遇上了1959年的中国大饥荒。


那时候,路边、桥底、田埂到处都可以看到饿死的尸体,瘦骨如柴。而他自己,从未吃饱过一顿饭。躺在被窝里又一次紧了紧皮带,他决意,一定要在科研上搞出名堂!因而成了“农科院最出名的神经病”。




为了寻找一种叫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种子,他拿来放大镜,对着试验田里十多万个稻穗,弓腰寻找。


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种,研究有一点进展,就撞上了“文革”。还差点因为说错话,被批斗。从此他不敢乱出声,只专心躲得远远的做科研。


直到1970年,事情像教科书上说的那样,有了转机。




袁老的助手李必湖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他和两个助手在100倍的显微镜下再三确认,这个寻找了10多年的目标就是它。


72年,杂交稻成了中国重点科研项目。73年亩产一下子飙到500公斤,75年全国推广……2011年,袁隆平出现在了纽约曼哈顿广场上,以一个似农民的朴素形象,和宋祖英、刘欢、姚明、杨利伟等人站在了一起。


有权威机构估过袁老身价,1008亿。


袁老听完大笑,然后……然后照旧住几十年的老房子,到超市买衣服,“一天到晚都是金钱的世界,没有什么意思”。






点击播放
GIF/770K



“你说对不对~”


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


八十几岁了,看见稻田还会直愣愣地跳下去,一株一株地扒开了看。




每次见到这情景,我都害怕他跌倒,但心里更多的是佩服。


袁老这年纪还这么坚持,我心里还犹豫个什么啊。放下那点担心,我从当初公司下派的一个简单的投资人,到创办大米公司做碱生稻,从都市白领一下成了务农的。




2016年10月12日上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项目签约仪式,由袁隆平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李沧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这个世界上的成功的有很多种,而那时候,我看到了更有意义的那一种。


当时我们在做的就是在盐碱地上种大米,因为现在能用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可这件事几乎没人相信能做成,业界的人知道,碱化程度高的地方,几乎没有植物能生存。




关于杂交水稻,业内专家认为种不到北纬35度以上,但袁老认为,这事儿能试试。


他说在山东东营那个地方希望很大。


北纬38°N的东营,黄河从这里流入大海。大量的泥沙,在这里沉淀、淤积,形成了超大面积的滩涂湿地,土壤里会有很丰富的微生物和矿物质。关键是,一点污染没有。




东营现在种上水稻的样子~


以日本越光、韩国东津


为代表的世界上最好吃的大米,


就种在38的纬度上。


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那为什么中国不可以呢?


没种水稻之前,东营的地都这样~




按照袁老的研究防范,


我们严格按照有机种植标准,


从源头解决种子、土地、研发等问题,


大面积种植碱生稻。






点击播放
GIF/288K



如果种植成功,这片干净的土地可以被很好的存留下来,因为法律上种了3年的耕地可以得到保护。


整个过程比我想象得更艰辛。


前期投资了3百多万,


后来我们团队又投入近亿元。


最难的时候,我的员工都知道,


我把车子房子都抵了进去,


结款利息逼的我,


差点第二天就要去露宿街头了。






点击播放
GIF/518K



科研基地和我们的科研人员,在国内,我敢肯定的说,没有一个米业公司像我们这样干。


太多人有太多的评价,几乎是在风口浪尖,包括朋友,甚至家人,都觉得很不理解。


有的人觉得我做了一件大事,有的人觉得我是沽名钓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绑住了一个世界伟人给自己造势。


众说纷纭,对我来说真正的压力是,我一定要成功,我始终是这么认为。不成功便成仁,要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希望所有的付出和过程,没有遗憾的,这也是成全了自己。




还好,一切坚持都有了回报。


从2012年到2017年,一共经历4年的时间,我们所有的中间测交和配组的材料有三万多份。


每一份材料要进行最少八次的配组。算下来有24万次,现在有十几个小的相对来说形状比较稳定的小品种。


终于可以在盐碱地和滩涂土地上大面积种植——高品质碱生稻。




中国有15亿亩的盐碱地和滩涂,涉及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就一个江苏,就有三千五百万亩的盐碱地和滩涂。


我们将陆续建立10000亩优质稻米繁育、生产基地,最终这片盐碱地将越来越肥沃,荒滩变良田!




如果我们,能有一些稳定的品种推向全国的各个地方,各个盐碱地和滩涂。未来三年,能推广面积到一亿亩。


这一亿亩,每一亩地如果有三百公斤的粮食产量,那么我们就有三百亿公斤的粮食,可以解决八千万人口吃饭问题。




我们打破了最高纬度种植杂交水稻的世界记录,连续三年打破高产记录,获得了7个专利、多个荣誉。


种出来的米呢,弱碱性,


对身体好。


有12种微量元素,以及丰富的微生物。


味道嘛,你吃过就知道。






曾经一天试吃14种米,就是为了找出我们心目中中国最好的大米。


这样的米,


却甚少被人知道。


外界,


普通人更不知道那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人,


87岁了仍然在战斗。




始终不肯认老,有记者称呼他老人家,他跳起来说自己是80后。


上楼梯从不要我们扶,饭桌上不要我们给他夹菜,每天打排球游泳,睡前要看书,除了很少用手机,也甚少上网,他活得就像一个年轻人。


他常常会和我说他的那个梦:


“杂交水稻的茎秆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一串串葡萄那么饱满,籽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那个梦真是太美了。禾下乘凉,哈哈哈,这个梦我做过两次呢。”




但他还是不可抗拒地在老去。


你和他说话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他每说一句话都需要从胸膛里压上气来。耳朵也变得不像从前那么好,有很多东西我们都要用英语告诉他,英文没有中文里的双关语意,更容易听懂。






点击播放
GIF/522K



出席活动后,袁老在后台休息


袁老不该是那个孤独的守候者,他正在做的事,中国粮食问题,至少要被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所知道。


原来觉得,他是科学家,搞科研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是认识他后,会发现他比任何人都要离我们的生活更近。


他的梦想是在那些贫瘠土地上,一望无际的荒滩之中开拓出一片发光的绿洲,而我们是他的随行者,支持者,那个他累了能陪他说话,游泳的人。




我们发起这次众筹,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知道这位老人在农业领域用尽一生的行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认识我们身边这片土地的价值,农业的价值。


而对我个人来说:


每个人都至少有那么一个挚友,你和他在人生的拐点遇到,惊叹于彼此的不同或相似,有过不少平淡无奇却值得纪念的时光。


我们将心比心,留下那么一块永恒的位置,任风云变幻,彼此铭记就够了。




袁米,盐碱地上的绿洲


刘佳音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