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惜,未来也许还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


虽云未来,但一如我所见。


能把小说写到如此真切的,必然也经历过同样的纠结吧,简单的百度了一下,原来作者也曾租住在北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这个地方好耳熟),难怪讲到开篇第三空间的步行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整治前的霍营地铁站门口。


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中年垃圾处理工老刀,为了给捡来的女孩糖糖提供一个更好的幼儿园上学的机会,接到一份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委托书,历经艰苦,穿越折叠空间的故事。所谓折叠空间是指某年某月的未来,北京城因为人口压力进行了改建,以六环为基础进行折叠建设,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之后的二十四小时,第一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生存时间是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再回到第一空间。于是五百万人享用大地的二十四小时,而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不知何时,身边宣起了一股三体热,跟朋友借了一套来看,故事背景棒,但文风不喜欢,看完第一部就再没看了。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我更喜欢文笔细腻、人物形象完整的小说。


正如作者所说的,科幻小说总是站在世界的边缘角度,最容易感受到出世和异化的感觉,作为第三空间的出世者,老刀从他熟悉的暗无天日的世界里走出去,看到了朝九晚五的白领和体面闲适的掌权者的生活,逐渐的感受到了各个空间之间的距离。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有人可以同享白天与夜晚,有人只有不停的努力奋斗,而有的人呢,却只能在夜里悉悉碎碎的度日。虽然没有激烈的阶级冲突,但是断层的距离却越来越大,有些不值得思考和理解的问题也就随之而出,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何在,尤其是当吴闻提出了他的机器人代替人口分离垃圾的时候,一个传统而庞大的产业更是将要灰飞烟灭,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的人群,将会在人类这个社会的协作体系中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问题老刀不懂得如何去想,但早晚他都需要去面对。


出于很多因素考虑,很多看起来有些压抑的作品都选择另一个时代背景,比如说《驴得水》、比如说《1942》,这些故事挖掘了更深更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北京折叠》在我看来也同样是社会发展的放大。每个人,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在我们的身边中找到他的原型,甚至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


无奈的是,每个人又都不是自己。只是没有别的目标,老刀的家庭从他父亲开始就为了能留在北京而打拼,虽然讨厌自己的工作,但为了糖糖,他只能坚持;秦天单纯浪漫,追求富足生活和美好爱情,虽然冥冥中他已经感到不安,但又不甘心退出;张显目标远大,但他的参考只有当红的几个人,解决的办法也不过是传统的老路——下基层;依言嫁给了一个她并不喜欢却能让她衣食无忧的人,内心深处渴望着另一份遥不可及的爱情,却又无计可施,只能用欺骗的手段维持着看似美好的梦,孰不知如此更伤人;吴闻看似成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身处资金洪流的风口浪尖,需要不停的找项目,才能不被自己撬动的巨轮所碾压;老葛功成名就,飞黄腾达,但却连探望父母的权利都没有,只能拜托老刀这样的穿越于不同空间的不法分子;白发苍苍的老人终其一生,设计和建造了折叠北京的伟大工程,同时也筑起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位老者终将会成为矛盾的爆发点,恐怕是难以善终。彭蠡是少有的敢于挑战空间阶层的人,年轻的时候穿越空间以谋生计,如今却只能向岁月低眉顺眼了。


因为每个人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看完以后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郁闷,特权阶层、被许诺的爱情、高强度的工作、居高不下的房价、遥远的政策红利,听起来耳熟吗?未来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有,除了文明前进了几分以外,这个世界从未变化过,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和老刀、彭蠡、秦天、张显、依言、吴闻、老葛、白发老者一样,都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