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科学家曾联名挑战相对论,但爱因斯坦笑到了最后?这是一个完美的励志故事,可惜是假的 较真
较真鉴定:没这回事
1、所谓100个科学家联名反对爱因斯坦,其实是100个“作者”,里面只有一个人是物理学家。
2、科学家当然是有主流的,“主流科学界”并不是一个可疑的说法,应该被视为让人感到信任的概念。
查证者:丁艳阳
进入正题之前,不妨先了解下本篇事实查证的背景。前段时间,一段2010年央视《面对面》节目中柴静采访丁仲礼院士的视频在社交网络上非常流行。且不论丁院士那句“中国人是不是人”是否“问懵”了柴静,这次对话中丁院士的另一个问句也相当有意思——“科学家有主流吗?”这是丁院士和柴静争论“2度”这个减排控温目标时提出的。柴静认为,“2度”是各国的科学家共同得出的,是“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的”,丁院士这时反问“科学家有主流吗?”“科学家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科学是真理的判断。”并表示模拟出2度的计算机,“相当于算命先生的水晶球”。
作为精研古代地质、环境演变历史的地质学家,丁院士当然有权利对“2度”这个控温目标提出看法。但否定“科学家有主流”这一看法,则相当具有挑战性——往严重说,这不仅是在暗示2度这个控温目标可能存在问题,甚至暗示整个“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说法可能都靠不住。要知道,宣扬全球变暖理论的科学界和媒体,向来都是以95%以上科学家支持这一理论作为获得支持的重要依据的。著名的卫报,报道气候变化问题的栏目,就叫做“Climate Consensus -the 97%”(气象舆论-97%)。97%的气象科学家,会是不靠谱的一方吗?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这确实是个让人饶有兴趣的问题。而且,许多人天然就喜欢“以少胜多”的故事。在科学领域,一个很容易就浮现在人们心头的案例是,在德国,曾经有100个科学家站出来反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但爱因斯坦表示,“如果真是我错了的话,那么一个人反对我就足够了”。而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迄今仍是非常正确的理论,而爱因斯坦本人也往往被视为科学和真理的化身,正好佐证了丁院士“科学真理并非靠人数来决定”这个观点。
爱因斯坦一个流传已久的引语:如果真是我错了的话,那么一个人反对我就足够了
爱因斯坦的这个故事,流传非常之广。但很少人考虑过,真的有过“100位主流科学家挑战爱因斯坦”这个故事吗?检索中文网络上这个故事的版本,有好几个不同的标题,包括“100个科学家反对爱因斯坦”、“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100个物理学家反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其实这些都是误译——相对准确的说法来自霍金的《时间简史》中文版,这本1931年在德国出版的书其实是叫《100 个反爱因斯坦的作家》(德文“Hundert Autoren gegen Einstein” ,该书没有英文版,英语通译为“A Hundred Authors Against Einstein”),这个Autoren 其实翻译为“作者”更加合适。反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居然是100个“作者”!
1931年出版的德文著作《100个反对爱因斯坦的作者》
为啥是“作者”呢?因为这100个人(实际上按书中所列有120个人)确实不是同一个类别的。按照科普博主、爱因斯坦研究专家Douglas Clark的说法,书里面只有1个物理学家,没错,仅仅只有一个。绝大部分是什么人呢?是哲学家,准确的说是康德主义者。这本书出版不久后,真正的主流科学家,“火箭之父”冯布劳恩就表示这100个人“90%都是胡言乱语的康德主义者”,这本书妄图把人们带回16、17世纪。科学哲学家赖兴巴赫也表示这本书内容是“天真错误的合集”。顺便说一句,这100个人中最出名的是伊曼纽尔·拉斯克,连续27年夺得世界国际象棋冠军的著名棋王,兼数学家和哲学家,但他并不是一位物理学家。
真正的科学家,“火箭之父”冯布劳恩对《100个反对爱因斯坦的作者》嗤之以鼻
所以,“爱因斯坦战胜了100位反对他的物理学家”这个故事根本就不存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虽然惊世骇俗,但主流物理学界并非长期拒绝相对论,而是一开始就有不少人认可相对论,而在“水星进动”、“光线弯曲”等实验以后,物理学共同体认可相对论的渐成主流,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其实就获得了世界性声誉。
那么,科学界到底存不存在“以少胜多”、“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样的故事呢?当然有,但大多都是历史上的,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但当科学进入到现代时期,这种例子相对就少很多,即使有也往往不是那种“少数派真理”战胜“多数派强权”这种激动人心的故事,而往往是少数派的理论提出后,越来越多的人验证了这种理论并认可,成为了主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知名科普作家云无心对这个问题曾有过很好的阐释——“科学的强大在于: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每个人都必须要尊重科学事实和科学逻辑。科学家的交流不依靠吵架,不依靠挖对方的学历,不依靠指责对方的立场与动机,也不依靠选择性的呈现符合自己立场的证据,而只是基于全面的科学证据与科学逻辑。在此基础上,不同‘立场’‘看法’的人,也就能够达成一致。”这个一致是指“支持这种看法的证据和逻辑得到了科学界多数人的认可,而反对者所提供的证据与逻辑缺乏说服力,不足以对多数人认可的结论形成挑战。 ”
这就是科学共同体的特征,也正是为什么说“主流科学界”并不是一个可疑而是一个让人感到信任的概念。“主流科学界”并非不会犯错,如果有很强的科学证据来否定主流看法,那么“主流科学界”就会进行修正。而如果出于某些非科学的原因否定“主流科学界”,往往会造成灾难。比如中国科学界有一段时间曾经否定爱因斯坦,宣传爱因斯坦甚至会坐牢;中国生物科学家曾集体不相信主流的孟德尔遗传学,去相信苏联的李森科遗传学,都导致了相关学科遭遇重大挫折。
在“全球变暖”这个议题上,自然也一样。丁院士如果对“2度”这个控温目标乃对主流气象学界公认的看法有疑问,他应该做的就是拿出证据和自己的论证,去反驳这种看法,并发表在主流国际科学期刊上。这比起跟记者柴静论战,对国人更有说服力。
腾讯较真丨新闻界的福尔摩斯,探查真相,拨开信息迷雾
点击右下角“写留言”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