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北纬22度,冬日惠州小径湾的海

朱三太子踪迹竟在这发现端倪 历史悬案说不定就此解了



这个小小山村从初见就让人感觉到飘逸着灵气,四周群山环绕,山涧穿村而过,云雾在山峦屋顶飘渺着,如梦如幻。村子虽位于深山之中,却没半点农家气息,却隐隐透着贵气。令人诧异在这广东山凹中为何了有如此精致的古村落?






可当时怎么也没想到此处竟然隐藏着明代皇室的一桩疑案。踏着凹凸不平石砌的阶级而上,视线却被眼前呈现的如现代联排别墅的客家围屋所吸引,据地接说这里是继善楼,是属于列杠式客家围屋。古色古香的建筑没有斑驳只略显沧桑,村子为朱陈两姓世居,大部分村民都已经侨居海外,现居人口仅剩下二百余人。




继善楼则建于清光绪年间由桥溪村朱姓兄弟五人联合兴建,共耗费了12万大洋历12年才完工。如今的继善楼经历人为损坏盗窃累计三次大损坏后虽然已经不复当年,可幸建筑主体完好。继善楼三个大字旁边的雕花已经脱落,对联依然醒目地警醒着后人,上联:继志述事,下联:善邻亲仁。




文革的痕迹如血痕般仍旧印在外墙上,堂屋的瑰丽虽历百年耗损而难掩其精致,雕花镂空门框,梁角斗拱金粉虽斑驳却依然闪耀,如果能仔细观察窗花上的双龙和斗拱上的流云都隐现着贵气,兴建继善楼时的水泥全部从海外进口,工匠和师傅也是从外地请最好的,屋内很多摆设也是帕来货,中西合璧的家具倍显主人家的尊贵。




堂屋正厅挂着友恭堂大字牌匾,旁边两幅娟秀的手工画婉如一股清流滋润着视角,堂前的流云木雕案上供奉着观音菩萨,两边的两面宫廷镜据说会产生一些神奇现象。一人只要站在镜一侧适合的角度,另人一个拿着火机在镜前点亮,镜中火光的影子会产生七重影像,故此称作七重火影。






阁楼上的正厅两旁摆放着镀金屏风上面刻着朱子家训,现在也只有一面是完好的,另一边镀金表层已经被刮去,让人心痛得按不下快门。完好的这一面是因为当时交待刮去的工人偷懒没做才得以幸存,所以说世间事因果难测,人的行为对错难辩。客家人如此重视祖居兴建是希望能给儿孙一个世世代代安居的地方,围屋的意义也在于让家庭能聚居一起安享天伦之乐。只可惜家业易兴难守,世世代代传承谈何容易。




说起桥溪村的渊源,此处又再牵出那段扑朔迷离的末代皇族传说,明末农民起义,崇祯自缢于万岁山后,东宫太子朱慈烺便消失在历史篇章中。自此,民间流言四起,南北太子案也闹得翻天覆地,可太子踪迹依然渺渺。直到不知道过了多久,在广东梅州一个小山村内发现了朱家后人的踪迹,这个小山村与平常村落不同,其中一家围龙屋世德堂是以皇家规格兴建,据说末代明太子曾隐匿其中。




那么,太子又是如何从遥远的京城来来南方的呢?原来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军把太子朱慈烺和明朝遗臣李士淳羁押在大顺将领刘宗敏军营,后来大顺军被吴三桂带清兵入关击败,在兵荒马乱中李士淳带着太子逃了出来一路往南回到家乡嘉应州(即如今的梅州),与家中兄弟筹资在松口兴建了一围龙屋作为太子的安身之处。可后来因朱三太子案引起的全国轰动,情势危急,李氏兄弟不得以送太子到圣寿寺(如今的灵光寺)出家保命,有关圣寿寺的详情下篇灵光寺再详细解说。后来局势慢慢稳定下来又搬迁到雁洋镇东洲坝,接着迁到长教村。如此辗转一直迁移,八世朱氏搬家来到此桥溪村。




当然,这只是传说中的其一,朱三太子的行踪一直是历史悬案,并没有确切的史载资料,但根据遗留下来的种种迹象及李家后人的亲口所述,可能性还是极大。不管如何,朱家一脉在桥溪村这片世桃源中繁衍生息了数百年,凤阳朱氏的传说在此从未间断,如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九梅州人都会拜太阳,据说是当年李士淳为了纪念崇祯而开始的,为了后人能纪念故国。




素走世界:


环球旅行者,自由撰稿人,新浪签约自媒体,视频博主,旅行玩家,新浪秒拍达人,多平台自媒体,OTA旅行家。乐途专栏作家。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两年行走经过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


个人:2795465449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