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酒闻香】 2015年9月23日京德啤酒参加南阳市统战部台办举行中秋联谊会 篮协史上最严厉处罚,真能治得了“京骂”?

罗云波:食品安全领域,辟谣为何无效

按:接下来几天,较真公号将发布本周一举行的较真线下沙龙嘉宾精彩发言,很有参考价值,不要错过~

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在较真沙龙演讲

各位同仁,大家好!

非常荣幸今天参加这么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

如今,似乎成了一个常态,网络上谣言满天飞,不但辟谣劳而无功,还越辟越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在这里做一些分析,给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共同思考,挖出原因,想出办法,以期让我们未来辟谣有效,让公众免受谣言的攻击和污染。

那么,辟谣无效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第一,辟谣主体公信力不高。

长期以来,老百姓非常相信政府,对党报党刊、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十分信任。但近年来,在处理一些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这当然不只是食品方面的事情,更多的是其他的一些公共事件,政府在应对上不是那么有经验,媒体在报道上也不是那么理性客观。比如有名的高铁撞车事件,政府是怎么给公众回应的呢,新闻发言人很不负责地说,不管你们信不信?你们不信,反正我信。这让老百姓哗然。可见,政府怎样赢得公众的公信力非常重要,尤其食品安全是作为塑造政府公信力和体现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做得很不够,未来还要更努力。

第二,辟谣的主体水平和公信力有待提高。

先说水平的问题,一些媒体请来辟谣的专家要么不是很专业,要么并不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说话,或者不是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说话。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干脆不爱说,也没有一个激励专家能够在谣言面前挺身而出的这么一个驱动力和机制,这让谣言猖獗,辟谣能力打折。

再者,就是辟谣主体的公信力不够。我们也看到有些公众人物,凡是问题都懂,似乎他活跃在辟谣新闻第一线,但过一段时间,却被抓起来了,这让老百姓无所适从,辟谣难分真假。

当然,也有辟谣技巧的问题。辟谣不可以顾左右而言其他,闪烁其辞。比如刚才举的例子,新闻发言人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这个就是风险交流的方法不当。你到底是怎样理解的,到底要传递什么?辟谣也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问。

第三,国民素质还不是很高,容易接受负面信息。

老百姓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当遇到一件事情无法判断的时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根据一项国民调查,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才占到6%。在这样一个实际情况面前,辟谣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第四,利益驱动让造谣的人乐此不疲。

可以这样说,每一个谣言的背后,仔细深挖,都有些利益的纠葛,甚至有利益的集团,不然不会这样乐此不疲地造谣。

第五,造谣成本很低,对造谣的惩戒力度太低甚至没有。

我造个谣,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对此不负责任。虽然有一些谣言终究被证明不过是个谣言,但是最终造谣的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

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之外,辟谣无效还有很多的原因,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冷静去分析,去思考。

辟谣无效,难道我们就束手无策吗?也不是,我认为,我们也可以修炼我们的驱鬼大法。

首先,高度重视针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因为谣言不但混淆公众视听,对国家的食品产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我们是70万亿的总产值,食品行业是10万亿,食品行业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这些谣言,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得这个产业受到了难以估量的打击,更关键它可能是蒙冤的。

谣言对社会也是一个分裂和打击,对社会的安定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治理食品安全,事实上整体食品安全也在向好。但是我们感觉到大家的满意度仍然在降低,这个很大程度上也是跟谣言有关系。

第二,要做好辟谣的统筹和顶层设计。从国家这个层面,我们要把治理谣言提到议事日程。我欣喜地看到,政府有关部门对辟谣已引起高度重视,从去年的食品安全周到今天这个活动,就是明证。我还希望要统筹安排,常抓不懈,形成一个很好的辟谣布局和态势。

第三,我们要区分言论自由与造谣生事界限,出台处罚条例与法规政策,有力打击。这不但需要媒体人的坚持,另外一方面更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如果没有这些兵器,在战争当中,你就会处于劣势。就会应验了一句话,高尚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所以,我们期盼通过一些规矩来约束,尤其是要把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和造谣生事区别开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对科学普及工作常态化,提高公众辨识谣言的能力。要春风化雨式地增加公众的科学知识和在食品领域的相关知识,比如在添加剂方面的知识等等,慢慢地就会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公众没有判断能力,谣言一旦出现你再给他强力灌输一些概念,效果往往很差,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第五,要着力培养食品领域的一些科普工作者。我们搞食品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潜心做学问的很多,而真正能够辟谣的,能够进行科学普及的,会科学普及的人很少,往往把很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把复杂的事情说得更复杂。比如转基因的,本身一个专家去做转基因的讲座,讲了以后,可能大家对转基因不是不恐惧了,而是更恐惧了,这个就是我们的方法上不得当。所以,要培养熟练的掌握风险交流技巧的专家,另外要培养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些意见领袖,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些意见领袖、一些明星很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可,让他们来做往往是事半功倍。

第六,要加强网络辟谣管理工作。我们往往都有体会,食品方面的网络谣言没人管,而政治方面的一些网络谣言,时间稍微晚一点打开就打不开了,说明网络警察还在勤奋工作,他们眼睛还是盯住的,可是对食品方面的谣言却视而不见,无论时间过去多久,网络链接都还是有效的。

另外,我还有一些思考,一个就是从理论上要进行探索,要探索传谣、信谣的心理学基础,以及必要的社会心理学基础,有了这些理论层面的东西,才能指导未来的实践。二是要根据谣言可能的危害以及对舆情的影响进行分类,对谣言要分类分级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我们全面出击往往力量分散,效果不好,因此还要对谣言分门别类,辟谣做到有的放矢。另外,也要区别对待科普的对象,对广场大妈们是一种科普方法,对学校里的学生又是另一种科普方法,目标精准,科普才会有效,辟谣才会有功。

总而言之,对食品谣言需要综合的社会治理,所有与食品相关的利益相关方都有责任进行并积极参与辟谣。政府要挂帅,专家、媒体是先锋,生产者、经营者都要摇旗呐喊,擂鼓助阵,只有这样,谣言才会无所遁形,不攻自破。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这些,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