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来自沙漠的狂野味道





点击播放
GIF/17K





自从今年免签之后,“北非小花园”摩洛哥的神秘瞬间被解锁,似乎人人能如数家珍出一堆地名:蓝白小镇舍夫沙万、迷宫老城菲斯、陷阱密布的马拉喀什、因电影闻名的卡萨布兰卡、三毛的撒哈拉……但摩洛哥人都吃些什么呢?大饼烤肉还是香肠面包?沙漠里的小狐狸还是仙人掌?或是某种想象以上的奇异料理?


当我穿越直布罗陀海峡,从丹吉尔上岸的那一刻起,一场摩洛哥的舌尖探险也随之开始了!




塔吉古斯米


摩洛哥菜的灵魂


让我们从一顿规规矩矩的摩洛哥正餐开始。


摩洛哥菜根植于柏柏尔人的食物,又经过法国人的熏陶,它既有非洲的原始粗犷,也带一点欧式的小情调。前菜先来份清爽的摩洛哥沙拉,混合西红柿、黄瓜和洋葱粒,加入香料调味,黑胡椒必须够烈,才能hold住接下来的重口味。




若说摩洛哥的国菜,那非塔吉(tajine)莫属。早在9世纪的《一千零一夜》故事中就有记载塔吉的做法,有趣的是,这道菜唯有呈现形式固定,内容却可以千变万化,塔吉可以是炖牛肉羊肉,也可以是凤尾鱼西红柿,甚至芝士鸡蛋,任你天马行空想象,最经典则是牛肉加乌梅和鸡蛋的组合。以我们的标准来看,摩洛哥人并不擅长烹制肉类,不是老了就膻气,幸好乌梅带有酸甜的果香,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肉的劣势,大饼沾上塔吉的汤汁,有种飞扬跋扈的满足感。




比起味道,模样古怪的塔吉锅倒更令人印象深刻:红色的圆形陶土锅,锅盖如同一顶锥形小帽子。在水匮乏的北非沙漠地带,防止水分蒸发而极其密封的塔吉锅应运而生,食材加入香料、橄榄和坚果等配料,经过简单焖蒸即可,汤汁立刻浓郁又熟烂,和蓬松的阿拉伯大饼是绝配。


couscous(古斯米)作为典型的马格里亚柏柏尔人食物,也是摩洛哥、利比亚、突尼斯等北非国家的主食之一。虽然看上去像小米,实际上是一种蒸粗麦粉,搓揉后分成小米形状的颗粒而已,晒干后可以存放数日。食用前只要稍微一蒸,立刻变得蓬松柔软,吃起来粉糯糯的,浇头基本是轻简的水煮蔬菜,如西葫芦、胡萝卜、土豆、洋葱等,茴香、孜然、罗勒等香料自然不能少,隆重的场合不妨加入炖牛肉羊肉,足以待客。它将饭菜的功能合二为一,成为摩洛哥人每周五家庭聚会的必备料理。




当时我住在首都拉巴特一个非常开放的穆斯林家庭,女主人是柏柏尔人,阿拉伯混血女儿不包头巾,打扮时尚,但对吃却仍有自己的坚持。刚好周五,他们邀我共进午餐,很快,一位小哥端脸盘大的couscous出现在门口。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叫的外卖?也太敷衍了吧。”女主人似乎看出我的心思,“午餐是由我们家厨师烹饪,专门配送过来的噢。”揭开锡纸,这份couscous犹如一个巨型的咸味蒸蛋糕,羊肉煮得酥软,汤汁浸入到浅黄色的古斯米当中,油香扑鼻,相比路边小摊的简易版,已经相当奢侈和用心。


塔吉古斯米,这绕口令般的两个词语,已经囊括了摩洛哥菜的精髓。


薄荷茶


一杯喝到天荒地老


晃荡在摩洛哥,最不可能错过的便是铺天盖地的“阿拉伯式café”,面朝马路的露天座位,坐满了挺着大肚子的阿拉伯男人,几乎没有妇女,那仿佛是男人们社交的专用场所,人手一杯薄荷茶茶,聊到推心置腹,哪怕天大的事也能化为乌有。




刚入境摩洛哥那天,被热情的小哥带到海边人气CaféHafa。咖啡馆呈阶梯式依山而建,不管哪一层的座位都拥有同样的无敌海景。这儿没什么规矩,偶遇两位当地的穆斯林姑娘,买了大饼和甜点带进来,点一杯薄荷茶,面朝大海,聊聊闺蜜间的私房话。她们有点腼腆地分点心给我,利用翻译软件做了些模棱两可的交流,但是分享好茶好景的快乐,哪里需要语言呢。


之后在老城菲斯的Riad(传统摩洛哥房屋),我还为薄荷茶停留了一个星期。早餐必有每人一壶现煮的薄荷茶配大饼芝士,无论我在中庭看书还是小憩,旅舍的小哥moussa随时会端出一杯薄荷茶,亮晶晶的细嘴银壶提得极高,茶却一滴不漏地完美注入镶金玻璃杯。阿拉伯人嗜甜,恨不得放进半杯方糖,但阿拉伯男人又极细心,很快,moussa度量到我的口味,总会给我那杯糖量减半。




偏南的马拉喀什等城市,人们直接将茶叶和薄荷同煮一气,不仅相貌无趣,且味淡而苦涩。但中北部的摩洛哥茶更强调薄荷香气,先烧上一壶水,沸腾后加入绿茶和糖同煮,最后加入一点薄荷叶滚一下,倒入放有新鲜薄荷叶的杯子里,甘甜清新。


摩洛哥的下午茶时间,真的是可以一杯喝到天荒地老。


夜排档


疯狂的通关方式




然而要逛过马拉喀什狄玛爱佛纳广场的“世纪大夜市”,才懂得什么是摩洛哥式的夜排档。白天只有稀稀落落的果汁摊,一切都显得垂头丧气,当太阳西斜温度下降,养精蓄锐了一整天的小贩们,开始从各个角落神气活现地钻出来,挂出牛脑羊脸、摆上炸鱼炸虾,拉客的小哥全都一副堵上身家性命的执着,“哈罗,中国人?你好?这里什么都有,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对不起,我已经吃过了,很饱。”即便如此冷漠的回应,仍旧会遭到小哥的狂轰滥炸,“等等,你需要更多的食物,喂……”


我自有一套玩转夜市的通关方式。先来碗暖身的蔬菜汤,浓稠的汤底用番茄南瓜等蔬菜熬成,加入鹰嘴豆和碎面条。蔬菜汤小摊,一定还会配上两款甜品,椰枣和糖油面圈,堆得整整齐齐,且只卖这三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价格一致,令人匪夷所思。






然后去寻找一间当地的小餐馆,第一大要领,看是否有刀叉等餐具,若什么都没有,人人用手撕大饼,蘸着小菜酱料往嘴里塞,那就八九不离十了。若看到英文菜单上写着“摩洛哥三明治”,则先要转换一下思路,并非西式的白吐司夹生菜火腿,常常指阿拉伯大饼里夹炸鱼或牛杂碎。运气好的话,只要10块钱,便吃到了一盘巨无霸分量的炸沙丁鱼、竹荚鱼和大虾,要吃到两手满是油腻和酱汁才是香。




接下来是蜗牛摊的零嘴时光,小摊一圈围满了人,推车边沿的小木板作为袖珍吧台,人人都是要一碗水煮蜗牛,壳是黑白相间的螺纹,如某种可爱的贝壳,却极其吸热,我被烫得不停甩手吹气,半天吃不到一颗。再看邻客,无论大人小孩,皆用一根牙签剔肉,动作娴熟,用蜗牛肉塞牙缝边聊天,把汤一饮而尽才算圆满。不过瘾的,伸出一根手指,老板立刻递过满满一碗蜗牛,新一轮剔肉大赛开始,颇有我们嗦螺丝下酒的意趣。吃到尽兴,再要一份鹰嘴豆解解腻。




最后呢,找辆卖仙人掌果的推车,站在旁边,开一个吃一个,这沙漠之果最是清甜,汁水满溢,不需问价格,数一数吃掉几个,给小贩同样数目的摩洛哥迪拉姆,用手擦擦嘴巴走人即可。


我像一名长着东亚面孔的摩洛哥常住客,混迹在红尘滚滚的小摊贩间,旅人的身份瞬间得到逆袭。离开之后,很快就想念起这种自在的感觉,并非美味至极,却最是游刃有余。




个人微信公众号:叶酱的孤独星球(yejiangdelp),不定期分享叶酱在世界各地的小故事。


· · ·


原创内容,欢迎分享


转载请联系旅人説微信公众号,擅自盗用将严厉问责。


· · ·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