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爷都说了恶搞电影要这么拍,你咋就学不会呢
是的,哒哒君知道你们有些人已经开始为自己的那张《万万没想到》电影票惋惜,或者说失望更为恰当。万合天宜一开始大张旗鼓的宣传造势让很多人对这部电影赋予了太高的期望。
你说看电影就是图个乐乎有个P的期望?请不要捉急否定哒哒君,请回想下你当年每次看完《大话西游》后的感觉。是不是每次都会戳中你自己都不曾察觉的G点?那其实就是你在恶搞电影中真正想要看的东西。
恶搞、颠覆、解构传统和主流,这本是《万万没想到》团队万合天宜被年轻人追捧的卖点。其实细思后就能发现,这种恶搞的作品让人产生共鸣的真正原因,是那种深藏在无厘头、恶搞面具之下当代大众心理的镜像折射。
中国的电影和恶搞是怎么勾搭上关系的?
这还要从1995年的《大话西游》说起。提到星爷和紫霞仙子,很多人不免怀念和感慨。
在《大话西游》中我们发现谆谆教诲的唐三藏变成了一个唧唧歪歪的和尚,齐天大圣孙悟空竟然也会有爱恨纠葛,牛魔王真的成了能毁灭你所有希望的大魔王。
但看完电影,很多人却会在哈哈大笑中落下泪来,因为我们从至尊宝身上看了到自己。每个人都希望有个月光宝盒能回到过去挽回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但命运从来不会遂了你的心愿。
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至尊宝就像是年少轻狂的我们,每个人曾经都以为自己是个盖世英雄,全世界都绕着自己转。却在走上社会后发现,像牛魔王一样的困难大到你无法想象,以及要去西天取经的人生责任你根本无法逃避,而爱情这在人生的曲折中是那样的美丽和脆弱。
至尊宝没能抗争过命运,就像我们被生活磨去了棱角,主动选择为自己戴上了紧箍咒,甚至被人嘲笑:“你看那个人,他好像一条狗啊。”但在和命运的抗争中,我们的尊严才能得到肯定,我们的生命才被赋予含义,我们的情感才是真实存在和永恒不朽的。
《大话西游》中这种被理解为恶搞、无厘头电影的手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专业名词应该叫“戏仿”或“谐仿”,是指借用受众认知中已有的作品进行解构重建,以达到调侃、嘲讽、戏谑甚至致敬的目的。
这种无厘头、恶搞电影为何能受到追捧和热推,不仅仅是因为人们的感情得到了共鸣,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大话西游》体现了一种反抗精神,一种对用集体来束缚个人特性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和消解。
那个时期的年轻人开始追求个性的展现,对主流文化产生质疑和反抗。《大话西游》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年轻人当时的这种心理诉求。而星爷也成为90年代“新新人类”的代言人。
随着《大话西游》开启了恶搞类型电影的大门之后,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开始出现,其中《疯狂的石头》最为观众所熟知。这部在2006年仅花费了300万成本就拿到了2350万的票房奇迹,成为业界的一个传奇。
看前辈教你恶搞电影的正确的拍摄姿势
《疯狂的石头》可以说是犯罪电影和黑色喜剧的结合体,其中也大量使用了“戏仿”这种艺术手法。电影可以概括为一场别出心裁的盗贼与保安之间的闹剧。
在这部电影中,国际大盗麦克偷翡翠时拙劣地模仿《碟中谍》,让人自然想到汤姆克鲁斯经典场景;道哥用摩托车抢翡翠的场面让人直接联想到现实中飞车党抢劫;面包店老板骑车追赶笨贼老三时得意大喊:“你跑啊,咋不跑呢。”,这些领观众心领神会场景巧妙地组合衔接,对经典和现实的恶搞与电影内容主题搭配的天衣无缝,简直让人绝倒喷饭。
如果仅有这些恶搞,那《疯狂的石头》最多只能博观众一乐,并不能成为经典。看了影片我们才知道,《疯狂的石头》用这种恶搞的方式将我们实际带入了真实的世界,那些看似荒诞可笑的情节其实都是对光怪陆离现实生活的折射。
《疯狂的石头》是在2006年上映的,那个时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种问题开始层出不穷。电影中折射出的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对金钱顶礼膜拜,迷失自我。
电影中的小人物在利益面前你死我活的争斗,丧失诚信又缺乏良知,每个人都挣扎生活在都市夹缝之中,即使这样仍旧有人在坚守着良知。
哎,可惜这个好人也患有了前列腺这样的都市流行男性病。
从石头被掉包时主角包世宏内心的恐慌,到坚守的厂子被卖掉时的孤愤,这些其实都是现代都市人精神的侧面写照。这也正是这类优秀恶搞电影的魅力所在。能让观众大笑之后,又不免想要落泪。
你告诉我,你们就是单纯来逗大家乐乐的?但实际也没逗成啊!
一部电影不解释任何问题矛盾,甚至连揭示一些现象都做不到,而只是单纯地消解固有的一切,只为了追求纯粹的喜剧噱头,最终只能走向用几个笑料来敷衍观众这条不归路。
以恶搞俘获大批粉丝的万合天宜制作的大电影《万万没想到》今日上映。在前期大张旗鼓地宣传造势下,最终却给观众交了一份让人并不满意的答卷。
电影《万万没想到》简单粗暴地将它网络剧惯用的“无赖形象”和“单纯吐槽”直接嫁接到电影中的人物身上,人物形象单薄地像一张煎饼。从一开始在师徒四人在野外聊天,演员站在那里像是一堆人偶在对话,内容上穿插着大量的无意义贫嘴吐槽。电影中王大锤和孙悟空的关系,慕容白在保护世人和毁灭众生之间的内心挣扎,小美唤醒人们对权威的抵抗,这些本应该深做文章的问题被轻描淡写的带过了。
如果说网络剧《万万没想到》还能让人闲暇之余乐上一乐,那么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各种段子集合体,它只是简单地将一些已有的认知暴力打碎,却没有给我们重塑出新的内容,如果是放在搞笑短视频网络剧中,这种手法没有问题。但是在电影中,这种恶搞不能让观众与电影创作者达成会心一笑,反而会让观众不知所云。
年轻人的确爱看恶搞作品,就如同他们以反主流、去精英化、蔑视权威、践踏崇高为乐事,恶搞电影的出现满足了他们这种心理上诉求。但是请记住年轻人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恶搞而恶搞,更深层的含义是年轻人对现实的质疑,对个性的宣扬以及对争夺话语权的诉求。
《万万没想到》让人失望的原因就在于既没有通过恶搞体现出年轻人对现实的颠覆和抵抗意义,也没有在人类永恒的情感主题上让观众体会到共鸣,这部恶搞电影真是一个大写的失望。
版权声明:本文系哒哒良品独家原创,任何媒体或网站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