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凉网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党建+公益”:用创新思维丰富基层党建 “最痞村规”背后是系统性的监管失范

对手术台上的加价要有效地进行规范

    男性割包皮,费用通常在数百元到千元左右。读者小熊近日拨打新闻热线反映,他在沙坪坝区爱德华医院预约了998元的包皮环切手术。在手术台上,医生对着自己包皮一刀下去后,“建议”自己做欧式包皮微雕术和阴茎龟头降敏术。“医生说,不做这两项手术,伤口就不能缝合。我当时慌都慌了,做完后却发现一共花了13000多元。”小熊委屈道。(《重庆晚报》11月30日)

    手术台上加项目、加价在时下已成为新闻热点,尤其以割包皮等小手术最为严重。如果在百度上输入“包皮、加价”等关键词,会发现相关案例举不胜举。其间有一个共同点便是,一是所实施手术的多是民营医院或者小诊所;二是广告宣称的费用都很低,但往往到了手术的过程中,实施手术的医生就会恫吓式的加项目,或者托辞为难以缝合,或者说会留下后遗症,变相逼患者就范。结果项目一加便会“价格蹿升”。

    当然不能说,这种加项目的行为全都缺乏正当性,毕竟医疗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存在预料之外的变数也完全可能,加项目当然也可能难以避免。但是加不加,如何加,却应制定相应的规范,做到“信息透明和双方协商”,而不能在手术做到一半之后才提出或者要求,那么这就会成为变相的逼迫,这种行为跟“抢劫”无异。一些小医院选择包皮这些手术作为切口,并利用了患者大多数为大学生等群体,其维权能力较差,加之对手术讳莫如深难以启齿,才将此种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手术台上的加价行为,很容易逃避监管部门的惩罚,后果上的风险较小。因为在医患的对比之间,医方因为垄断信息而位处强势,患者在维权时处于弱势。加上手术台上加项目具有合理与不合理的模糊性,因而让监管部门很难判断,顶多是经过媒体报道或者消费投诉后,把多收的费用给返还,几乎不会有受到行政处罚的风险。正是基于此,很多不法的医疗机构才会无所顾忌,并不断挑战消费者承受的底线。

    对此,与其亡羊补牢,让患者在陷入“维权难”的境地,不如有效规范医疗流程,给医疗机构制定一个“规则笼头”。简单地来说,就像是实施手术风险告之一样,手术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风险,有可能会存在什么样的变数,比如要加什么样的项目,做的好处是什么,不做的危害又是什么,同时其价格是多少,都应明确告之患者并签字同意后才可实施,而不能在手术过程中随意调整,以此谋取更大的商业利益。若是其实施的项目超过了双方的约定,由此造成的后果应由医院自行承担。

    当然,对于患者来说,提高自己的消费维权意识和能力十分必要。一方面要学会规避风险的能力,比如在选择医疗机构时,除了要到正规的医院之外,还不要被其低廉的宣传价格所诱惑;另一方面,要像购置其他商品一样,既要在事前签订相关合同书,又要索取票证保存好凭据,一旦自身的权利受到了伤害,就要勇于向相关部门投诉或者举报,抑或走司法的途径为自身维权。只有消费者勇于站起来,让不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其无利可图,那么靠“手术台上加价”的行为冲动,才会得到根本上的遏制。

    对手术台上的加价要有效规范,这也是监管部门应当完成的首要责任。透过一系列的案例说明,对医疗机构的行业监管,还存在诸多不足,“手术台上加价”的行为已然超越了专业范畴,而成为伤害医患关系,损失行业形象的毒瘤,应痛下决心早日切除。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