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人才引进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高州市人民医院

近年来,高州市人民医院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先后引进了外省市中级以上职称、研究生、本科生等专业技术人才90多人,省内市外人才400多人,为医院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人才引进的主要做法

(一)落实优惠政策,争取党政人事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对劳动人事制度实行改革,制定《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暂行办法》,凡属医院急需,国家正规医学院校本科学历以上,有专科特长,身体健康,思想品德好的医疗技术人员,凭身份证、学历证书、职称证原件,经严格考核试用,确属真才实学者,经医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录用,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落实干部身份、技术职称、非农户口。从毕业之日起连续计算工龄,从录用之日起享受本院同等人员一切待遇,同等条件优先安排住房,解决了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二)加强专科建设,为人才施展才能搭建广阔舞台。科技兴医是我院振兴和发展的法宝,通过加强专科建设来实施科技兴医战略,是我院取得卓著成绩的成功经验。高州市人民医院目前已开设所有医疗专科,学科设置齐全,1985年开展体外循环心脏手术、1990年引进全自动生化检查仪、1993年开展心脏换瓣手术、1995年引进核磁共振,1995年迅速成功引进开展进入国内还不到半年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我院的心脏外科、肝胆外科、肿瘤科、神经外科、骨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迅速崛起,形成“人有专长,科有特色,院有重点,全面发展”的“大综合,强专科”格局,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在高州市人民医院看病可以享受到大医院的高技术”。

(三)营造科研学术氛围,充分激发人才创造力。我院建立了一套与医院规模相适应的科研管理体制,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制订科研工作长远发展规划。凡是有利于科研工作开展的,我院都创造各种条件予以支持;凡是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所需的设备,医院论证后均予以批准购进;凡是获得科技进步奖的,医院给予重奖。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充分激发人才努力钻研、拓展诊疗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调整合并若干重复学科专业临床科室,新增、优化部分学科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抓好重点学科建设,组建优势学科群,提高学科管理水平,为三甲医院功能定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大力加强教学科研能力建设,实现医教研协调发展,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长期合作,规范科研、教学管理,鼓励科学研究,重奖科研成果,争取多个专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全面提升医院整体实力水平。

(四)唯才是举,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第一,用情感暖人。从小事做起,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员工的成长。如积极鼓励职工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并在经济上提供保障。职工外出学习期间,只要带回一项填补我院空白的技术,不但报销旅差费,享受全额工资,还可以享受全额学费资助。近3年,我院共派出89名技术骨干外出学习,既培养了技术骨干,也带回了新的技术。第二,用待遇留人。根据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医务人员同工同酬。在同一工作岗位上,只要达到职业资格准入,独立、优质、高效地开展工作,就享受相同的工资待遇。在此基础上,分配向“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 的岗位倾斜,动态评定不同岗位的“年薪”,形成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医院给每位副主任以上的医疗骨干,安排住房,提高生活待遇,解决技术骨干的后顾之忧。第三,用事业励人。坚持以愿意扎根山区、具有过硬的服务技能、良好的医疗质量、以及病人满意度高为依据,建立让“想做事的人有机会,能做事的人有舞台,做成事的人有地位”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人才的内在潜能,使一批真才实学的中青年干部脱颖而出。 

、引进人才取得的主要效果

人才引进促进了全院的技术发展。据统计,目前我院已经参与国家十一五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4项,并且率先在国内和华南地区取得了11项技术突破,使心、肝胆、脑、肾、脊柱等方面的高难度技术常规开展起来,让当地群众看病特别是看大病不再难,从而吸引了全国18省38市县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印尼、美国、坦桑尼亚等国家的病人前来就医。2011年全年门诊量87万人次,住院量7.8万人次,住院手术2.2万例次,其中心脏手术1931例;心脏手术例数连续十三年居全省第二,全国前十名。平均每一出院病人总费用仅6500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难题。我院因此赢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高度赞扬,被省委、省政府定为广东省重大先进典型,经验向全省推广。

[1] [2]  下一页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