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镇“走听看学比”抓党建促发展

基层减负,严控“一票否决”

一票否决滥用致基层干部不堪重负,多地已出台举措清理相关事项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决定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其中提出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不能动辄签“责任状”,变相向地方和基层推卸责任。

  通知在各地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目前,安徽、四川、湖北、浙江等多地已出台文件,要求严控“一票否决”事项。

  “一票否决”作为干部考核制度,突出政府在特定时期的重点工作,在实践中起到了不少积极作用。此次基层减负为何严控“一票否决”?“新华视点”记者日前在安徽、江苏等地采访了解到,有些地方滥用“一票否决”,设置数量众多指标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

  “一票否决”在基层被滥用

  近年来,“一票否决”在基层出现滥用现象:除了中央明确实行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党风廉政建设等项目外,不少地方还加入了教育科研、物价涨幅、城镇建设、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诸多事项,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江苏北部某县一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他们“头顶”17项“一票否决”事项。

  在安徽中部某市,一区政府将“治理住宅区油烟”纳入“一票否决”项目;在一些地方,报刊征订、档案管理等工作也要接受“一票否决”。江苏北部某县一乡镇干部告诉记者,当地信访和城建工作都纳入了“一票否决”,去年镇上有一户因合同纠纷去省里上访,“结果既当作信访问题,又作为城建问题,年底考核背了两项‘一票否决’,一年白干”。

  此外,还有不少变形的“一票否决”考核压在基层干部身上。安徽一乡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去年一年,他至少签了20份责任状,“多到自己都记不清”,不少责任状都明确表明与升迁、评奖评优等挂钩,实际上是“一票否决”的延伸。还有干部介绍,类似的还有全员目标责任书、军令状、保证书等。

  还有一些地方规定,“一票否决”不得直接出现,应根据领导批示、大会发言圈定当年考核事项。但一些受访干部告诉记者,“完不成全员扣奖金”“不达标全部下岗”等,是一些地方领导大会小会的口头禅。

  被滥用易造成形式主义

  “一票否决”为何在基层被滥用?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一票否决”的考核设置,罔顾工作实际,多年一成不变。一位基层计生干部表示,在放开单独二孩的今天,“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在很多地方依旧沿用老的考核体系。如在育龄妇女自愿上环、结扎等新规定下,仍将上环率、结扎率作为考核项,引起群众不满。

  还有地方无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一刀切”地设置“一票否决”项目。记者采访发现,有偏远山区贫困县出台招商引资“一票否决”,要求全员外出拉项目。当地一干部说:“这不是丢了脱贫攻坚的主业吗?”

[1] [2]  下一页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