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干部交流机制问题研究
2018-07-05来源:
干部交流是培养干部、锻炼干部、增强干部工作经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干部人才良性互动的必要举措。如何不断完善现有的干部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干部交流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组织人事部门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
一、目前干部交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干部交流工作执行不到位。 一些地方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也没有建立相关制度,致使交流工作执行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干部交流工作流于形式。一些地方思想不解放,没有开拓创新精神,不重视干部交流工作;一些地方害怕干部交流触及一些小团体或个人的利益,影响到目前干部队伍的稳定,导致了干部交流工作开展严重滞后。
(二)交流形式缺乏多样化。交流目前主要集中在镇交流到市直或街道,镇与镇间或者市直、街道、平原地区向镇或边远镇间的交流少之又少。以深镇镇为例,从2009年至2013年的5年间,深镇共调出干部15人:其中调到市直(街道)的9人,占60%;调到其他镇提拔使用的5人,占33.3%;平调到其他镇的仅1人,占0.6%。调入8人:其中因提拔使用的从其他镇调入的4人,占50%;新录用公务员4人,占50%;从市直调入的为0。
(三)干部交流的渠道不畅通。有的领导干部存在狭隘的地域观念和本位主义思想,在推荐交流对象时,优秀、年轻、有培养潜力的干部舍不得交流,调进去的干部不愿接受,影响本地区、本部门干部的提拔使用;有的把干部交流当作是一次“甩包袱”的机会,在确定干部交流对象时,把政绩平平、在本地难以继任的干部进行交流。同时由于地区差距、部门差距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出现了从镇交流到市直、从工作环境差交流到工作环境好、从经济效益差的单位交流到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容易,反之则比较难的现象。
(四)交流效果不明显。由于部分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干部到新的地方或部门后,没有扎根工作的思想意识,表现出短期行为,个别干部甚至不切实际地搞一些“形象工程”,为尽快离开交流岗位“创造”条件;个别从上级部门交流到基层的干部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总觉得自己见过“大世面”、“层次高”,工作中高高在上,心浮气躁,不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三、完善干部交流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干部交流调控机制,加强对干部交流的宏观管理。 一是建立交流人才库,提高干部交流的针对性。严格按照交流条件,根据本地区干部人才情况,建立交流干部人才库,并做好专业干部人才的分类。人才库既包括符合交流的干部,也包括拟提拔重用的干部。在对重要部门或要害岗位进行交流时,不局限于在本部门进行轮岗交流或竞争上岗,可以直接从本地交流干部人才库中进行公开选拔。对干部人才库缺乏但本地亟需的专业干部人才,可积极向上级部门请示,从外地交流引进。二是制定干部交流规划,确保干部交流的有序性。结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和干部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干部交流规划,明确交流的对象、条件及重点,控制交流的规模和比例,减少无序性和随意性,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防止干部交流时紧时松或连续性不够的问题。
(二)建立干部交流评价机制,为交流干部的使用、管理和考核提供依据。 交流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交流工作的效果。因此,要严格把好交流关口,制定以实绩考核为主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交流、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干部交流取得实效。一是做好任前评价。在干部正式交流之前,先将拟交流干部安排到预交流单位挂职锻炼一段时间,对该干部对所在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测评。对工作能力缺乏、不能适应新工作的干部,要终止交流资格。对工作能力较强,适应能力较弱的干部,继续挂职锻炼或调整到其他单位进行交流。二是任期中评价。对交流干部跟踪考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及时将干部交流的时间、学习和工作情况、职务变动情况以及交流后的现实表现记入档案,使被交流干部的情况明了,对不能适应的干部要及时调整。三是任后进行准确评价。在交流干部交流期限到来前,将交流干部整个交流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测评,并将考核测评结果作为干部是否继续交流的依据。
(三)完善交流干部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干部交流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加强对交流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确定交流对象之前,有关领导要找他们谈心,疏通思想,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干部交流的认识,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妥善地解决好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同时,还要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参加学习和思想交流的机会,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当工作取得成绩时要予以鼓励,当工作出现失误时,要及时打招呼,促使交流干部在实践中健康成长。二是加强对交流干部和拟交流干部的跟踪培养。注重对交流干部的教育培训,积极选派交流干部参加各类培训,使交流干部尽快适应新工作、做出新成绩。充分重视对本地年轻干部的培养,积极选派年轻干部到发达地区进行挂职锻炼,并适当延长年轻干部交流挂职时间。
一、目前干部交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干部交流工作执行不到位。 一些地方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也没有建立相关制度,致使交流工作执行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干部交流工作流于形式。一些地方思想不解放,没有开拓创新精神,不重视干部交流工作;一些地方害怕干部交流触及一些小团体或个人的利益,影响到目前干部队伍的稳定,导致了干部交流工作开展严重滞后。
(二)交流形式缺乏多样化。交流目前主要集中在镇交流到市直或街道,镇与镇间或者市直、街道、平原地区向镇或边远镇间的交流少之又少。以深镇镇为例,从2009年至2013年的5年间,深镇共调出干部15人:其中调到市直(街道)的9人,占60%;调到其他镇提拔使用的5人,占33.3%;平调到其他镇的仅1人,占0.6%。调入8人:其中因提拔使用的从其他镇调入的4人,占50%;新录用公务员4人,占50%;从市直调入的为0。
(三)干部交流的渠道不畅通。有的领导干部存在狭隘的地域观念和本位主义思想,在推荐交流对象时,优秀、年轻、有培养潜力的干部舍不得交流,调进去的干部不愿接受,影响本地区、本部门干部的提拔使用;有的把干部交流当作是一次“甩包袱”的机会,在确定干部交流对象时,把政绩平平、在本地难以继任的干部进行交流。同时由于地区差距、部门差距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出现了从镇交流到市直、从工作环境差交流到工作环境好、从经济效益差的单位交流到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容易,反之则比较难的现象。
(四)交流效果不明显。由于部分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干部到新的地方或部门后,没有扎根工作的思想意识,表现出短期行为,个别干部甚至不切实际地搞一些“形象工程”,为尽快离开交流岗位“创造”条件;个别从上级部门交流到基层的干部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总觉得自己见过“大世面”、“层次高”,工作中高高在上,心浮气躁,不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三、完善干部交流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干部交流调控机制,加强对干部交流的宏观管理。 一是建立交流人才库,提高干部交流的针对性。严格按照交流条件,根据本地区干部人才情况,建立交流干部人才库,并做好专业干部人才的分类。人才库既包括符合交流的干部,也包括拟提拔重用的干部。在对重要部门或要害岗位进行交流时,不局限于在本部门进行轮岗交流或竞争上岗,可以直接从本地交流干部人才库中进行公开选拔。对干部人才库缺乏但本地亟需的专业干部人才,可积极向上级部门请示,从外地交流引进。二是制定干部交流规划,确保干部交流的有序性。结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和干部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干部交流规划,明确交流的对象、条件及重点,控制交流的规模和比例,减少无序性和随意性,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防止干部交流时紧时松或连续性不够的问题。
(二)建立干部交流评价机制,为交流干部的使用、管理和考核提供依据。 交流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交流工作的效果。因此,要严格把好交流关口,制定以实绩考核为主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交流、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干部交流取得实效。一是做好任前评价。在干部正式交流之前,先将拟交流干部安排到预交流单位挂职锻炼一段时间,对该干部对所在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测评。对工作能力缺乏、不能适应新工作的干部,要终止交流资格。对工作能力较强,适应能力较弱的干部,继续挂职锻炼或调整到其他单位进行交流。二是任期中评价。对交流干部跟踪考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及时将干部交流的时间、学习和工作情况、职务变动情况以及交流后的现实表现记入档案,使被交流干部的情况明了,对不能适应的干部要及时调整。三是任后进行准确评价。在交流干部交流期限到来前,将交流干部整个交流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测评,并将考核测评结果作为干部是否继续交流的依据。
(三)完善交流干部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干部交流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加强对交流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确定交流对象之前,有关领导要找他们谈心,疏通思想,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干部交流的认识,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妥善地解决好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同时,还要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参加学习和思想交流的机会,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当工作取得成绩时要予以鼓励,当工作出现失误时,要及时打招呼,促使交流干部在实践中健康成长。二是加强对交流干部和拟交流干部的跟踪培养。注重对交流干部的教育培训,积极选派交流干部参加各类培训,使交流干部尽快适应新工作、做出新成绩。充分重视对本地年轻干部的培养,积极选派年轻干部到发达地区进行挂职锻炼,并适当延长年轻干部交流挂职时间。
[1] [2] 下一页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