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紧培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合格人才
人才是智库最核心的资产。近年来,我国新型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成效明显、来势看好,但总体上仍呈现“不够用、不管用、不适用”的格局,仍普遍存在“有人手的多、有人物的少,书生意气的多、能接地气的少,发现问题的多、破解问题的少,注重成果的多、注重效果的少”等现象,培养造就一大批合格智库人才已迫在眉睫。
智库人才与学术人才是不同类型的人才
现实中一些人把智库人才与学术人才不加区分地对待,事实上,两者既有联系更有区别。管理学家诸大建曾提出著名的“三分法”:传统学者主要走的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普朗克路线”,党政机关的政策研究者走的是从实务到实务的“爱迪生路线”,智库学者走的则是理论与实务双向互动的“巴斯德路线”。
事实上,学术人才研究选题往往基于个人兴趣,智库人才研究选题主要基于现实决策问题的倒逼;学术人才的使命主要是发现知识、论证知识与传承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而智库人才更多的是运用知识服务决策,重在研究“怎么做”;评价学术人才的主要标准是理论上的建树和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评价智库人才的主要标准是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和在决策层的影响力。
智库人才有三大类型
智库人才主要包括掌舵人才、研究人才与行政辅助人才三种。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