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
职称是衡量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是推进人才评价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我国职称制度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技术职务任命、1977年至1983年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1986年以来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不同阶段。现行职称制度是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涉及29个职称系列的730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30多年来,这一制度在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新职业大量涌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结构、分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职称制度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职称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配套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根据党中央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在前期开展中小学教师和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这次职称制度改革,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遵循规律、科学评价,问题导向、分类推进,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的基本原则。改革的目标,是立足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业特点,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力度大、含金量高的重大举措,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形成结构更趋合理、能力素质不断提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归纳起来,这次职称制度改革,重点是落实好以下五个方面的任务。
一、健全职称制度体系
职称作为衡量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和水平的标尺,是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阶梯和通道,承担着引导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功能。完善职称制度体系,通过打破专业技术人才的“天花板”,拓展其成长空间,可以让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更有奔头,激发投身本职工作的热情。横向上,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取消个别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职业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增设新兴领域的职称系列。纵向上,健全层级设置,现有11个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在制度衔接上,促进职称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降低社会用人成本。
职称制度主要通过评审和认定的方式进行评价,覆盖人群是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主要通过统一考试、鉴定等方式评价,对象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这是我国人才评价的两项基本制度,应按照统筹规划、避免交叉、减少重复、共同评价的原则,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方面,在职称与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领域建立职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初级、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专业不再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另一方面,同步推进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清单之内除准入类职业资格外一律不得与就业创业挂钩。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