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马桶盖”新闻一夜两次大反转,到底打了谁的脸?
昨天一则某自媒体曝光的消息引爆朋友圈:中国一对80后夫妇,去日本旅游,顺手取走了酒店的马桶盖。
先暂且不去深挖主角到底是宁波人还是台州,也不讨论是一小撮老鼠屎丢尽国人的脸,或者上升到民族劣根性对国民素质的批判反思。
曝出此事的是某旅游自媒体公号,由于事件极具猎奇性,传播力极强,随后众多主流媒体微博微信不疑有他,纷纷转载,事件迅速扩散。
让我们看看原稿,除了点出地点为名古屋外,酒店名称、时间、人名……新闻的基本5要素基本没有,只有几页微信朋友圈的聊天截图(难怪随后遭遇第一次反转)。然而,为了博眼球争流量,部分媒体选择了视而不见,不加核实、补充采访,直接转发。
然后,当天晚上,某微信公众号贴出采访酒店的录音证据“辟谣”,宣布此事为无稽之谈。
反转了吧,有录音证据,这下总不会错了吧?
小编们不疑有它,又是一轮转发,还冠以“辟谣!马桶盖到底拿没拿?有人故意抹黑中国”“马桶盖这事儿真的不是黑锅吗?”的义愤标题。仿佛最开始不加核实发布信息的不是自己。自然又是一轮群情激愤:有病吧,不抹黑国人不舒服;总怪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自己还抢着抹黑自己!
采访有录音是没错,然而自媒体小编是真的采访到了当事酒店了吗?
随即又有自媒体扒出,当地有两个同名酒店,到底采访了哪一个呢?信誓旦旦的自媒体小编没核实,转载的主流媒体小编们也不会去核实。
自然又有了第二次反转,刚过了几个小时,宁波旅游局微信公众号承认确有偷马桶盖一事,并称该游客已寄回马桶盖并道歉。
这下媒体傻眼了,只有再打一次自己的脸,又开始第三轮转发,反正动动鼠标的事情。
从“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到“东北农村返乡日记”到前不久的“教师聚餐被批评”系列新闻,都是反转不息,打脸不断。
很多新闻刚发生时,真相并不会一下子全部呈现,需要媒体不断挖掘和官方的调查,事实才会越来越清晰。
但流量就是钱啊,为了追求爆点和流量,有的媒体人往往没有时间也不愿花精力,对新闻稍作核实或者辨别,甚至连基本的来源核实都可以放弃。
国内一些急功近利的媒体,在享受网络话语权的同时,也愿意利用情绪化和极端化的新闻片段带来眼球效应和流量。
更惊悚的是,在当下发生的一些复杂的新闻事件中,甚至很多媒体从业人员对反转产生一种依赖和期待,甚至姿态坦然地说,“挨骂也是创造流量啊……”
当出了差错之后,不过是动动手指打打字,撤回稿件,修改或者删除了事,而且为了流量,还要把之前的原稿保留,顶上去……
在狠狠地打自己的脸的同时,甘愿牺牲自己的公信力,只为带来更多的流量,完成KPI考核。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外不论传统媒体的《纽约时报》、CNN电视台,还是网络媒体的《赫芬顿邮报》,也在逐渐将事实审查的工作与义务,转移到了用户身上,由用户以评论的形式进行事实的纠错与查实,基本上可以在24小时内坐实专栏作者(自媒体人)的内容谬误,并及时进行修改。
所以,小编们或许要做好准备,迎来另一种朋友圈生态——那就是媒体光环不再,用户主导内容的时代,时常发生的反转,也可能会变成一种常态了。
(E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