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电影能公映,就足以写进影史

抛开撕逼,让我公平地谈谈「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首映当天,鱼叔推过一篇文章:

讲真。

鱼叔对冯小刚这些年为新片炒作的手法,越来越厌烦。

他对票房看的太重了。

作为一个商业片导演,在乎票房本没什么。

但以各种撕人的方式去宣传,看着着实别扭。

鱼叔比较喜欢何平导演的这段话:

就电影本身这件事,一经完成,就是作品的诞生,如果能公开放映,就存在于历史中了…作者们不必为她再操心了。尤其不要为了利益而改变她的生命轨迹。

本来,鱼叔不打算写《我不是潘金莲》的推送。

但看到豆瓣7.0分,还是打算写一下。

因为我觉得,这分给低了。

至少相比同样是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那真不知道要高出几个层次。

抛开撕逼,让鱼叔不带偏见的说说这部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

I Am Not Madame Bovary

本片的主人公叫李雪莲,不叫潘金莲。

为了能在城里分一套房子,和丈夫假离婚。

没想到,丈夫变了卦,居然跟另外的女人结婚,住进了新房子里。

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

这比出轨更可恨,丈夫不止变心,还摆了她一道。

因此李雪莲觉得非常气愤。

难道还没地方说理了吗?

告!

首先,她先去找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法官,王公道。

开庭判决,离婚有效。

你这为了房子离婚,不是骗政府嘛,而且离婚证都有了。

所以,她输了。

李雪莲不服,接着告。

法官判输了,找法院院长!

院长推诿。

再去县政府门口找县长。

县长溜了。

她再去市政府门口坐着,举着喊冤的牌子。

不好,省里马上要来检查,让省长知道这种情形,怕是要受处分。

所以市长吩咐底下人,处理好这件事。

结果李雪莲就被请去「喝茶」。

经常在香港电影里看到警察请喝咖啡,但在内地电影看到喝茶这个事,还是头一遭。

在警察局被拘留了几天后,李雪莲算是想明白了:

不告了。

但就想听前夫一句实话,他们是假离婚。

前夫不但没说这句,还说出李雪莲婚前不是处女,直接给她扣上了潘金莲的帽子。

这使她更加气愤。

不行,还要告。

这小地方告不赢,就上北京。

北京肯定能有明白人啊。

恰好赶上了人代会,拦下了首长的车子。

首长发飙了,市长、县长、院长一干人等全给撤职了。

按理说,她这个状也算告得成功了。

可是她最开始的初衷一直没有达到:

没人给她平反潘金莲的这个名声。

不行,她还要继续告。

这一告,就是十年。

十年过去,她已经变成了当地官员们都巴结奉承的人。

每次人代会,都怕她上京告状。

这一年,他们还使出了美男计!

让李雪莲的小学同学王大头,负责把她睡了,然后结婚。

只要李雪莲一结婚,怎么还会去告离婚的案子呢!

这条美男计本来成功了,李雪莲也不打算告了。

可王大头请功心切,结果还是露了馅。

伤心的李雪莲,义无反顾的再次上京。

本片改编于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

刘震云的小说,从《塔铺》、《官场》、《一地鸡毛》、《官人》…

再到拿了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

刻画的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生活。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评价他的小说,说过这样一句话:

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如此奔走,这种眼光是中国小说的“国风”,“国风”久不作矣。

意思就是,在刘震云的小说中,看到了中国小说,也是中国式生活的国风,中国人一直在奔走。

说得真对!

从《我不是潘金莲》中,潘金莲从来没停止过奔走,一直在四处奔走。

她从法官、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省长一路向上告到北京。

状告对象也由最开始的丈夫秦玉河一个人,变成了各级官员。

一告十多年。

很多人看完之后,觉得这是一部“官场现形记”,但殊不知,它是一部“中国社会现形记”。

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被李雪莲这一条线,都串起来了。

跟李雪莲打交道的这些官吏,你就听听名字,王公道,贾聪明,储敬琏,史惟闵。。。

公道,聪明,敬廉,为民…每一个都是讽刺至极。

这些人,其实都是一个个符号,代表了官场上的每一类人。

十分脸谱化,以至于你看着屏幕上的事,总能想起自己,哪次盖章中见到的什么科长、处长、秘书之类的人。

这些男性角色的演出,也十分出彩。

大鹏、张嘉译、于和伟、郭涛、张译、范伟,这些男性角色,各有特点,角色各有各的功能。

站在一起,就是一副官场众生相。

冯小刚把中国几千年的官场生活缩在这部片子里,滴水不漏。

而且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例如冯小刚的旁白,就加强了故事感,拉开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把观众从真实生活中拎出来看。

明摆着就是我给你说个故事,你可别当真。

再当真,可就是你的不是了。

通过一个小女子李雪莲,我们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官看了个遍。

本来这事情起因就荒唐。

因为分一套房就离婚,结果房子也是幌子。

其实是想要个二胎。

可是丈夫变了心,自己也流了产。

李雪莲为了给未出生的孩子讨个公道,所以才会坚持不懈的上告。

到最后,告状成了她活着的唯一理由。

这多荒唐啊?

可是荒唐如此,却不是凭空捏造。

因为多要一套房子离婚、多生一个孩子离婚的不在少数啊。

事情起因的荒唐,更奠定了本片之后发展的荒唐基调。

这个故事,也只能荒唐地去讲,才能成。

疯子的话,谁能当真,李雪莲在这里就是那个疯子。

《红楼梦》里有句话,假到真时真亦假,无到有时有还无,也是说了这个意思。

讽刺现实,总要让你分不清真假才好。

这部片子,还真有点《红楼梦》的感觉。

圆形画幅、方形画幅的相互切换,也是在形式上呼应影片的内蕴。

古语有云,天圆地方。

李雪莲在老家的时候,天高皇帝远,用圆形,小人情社会,一切都像打太极,可以转圜。

李雪莲进了京城,四四方方,地上的实在规矩,用方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回是,有了方圆,照样没有规矩。

李雪莲的一层一层状告打破了官方意义上的规矩,而她想讨要的公道,直到她的前夫去世,都没有要到。

对于她,这过程和结果都不符合她的规矩。

对于这些打交道的官们,李雪莲是个不懂规矩的农村妇女,这事情也不符合官场规矩。

全片的冲突,就是方圆之间的规矩,和,法。

《我不是潘金莲》最深刻的一点是,它揭露了中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还是法治的社会。

本该法院管的事,变成了县长,市长,省长的事。

所有人都把李雪莲告状当做一项工作、一个麻烦来解决。

最关键的是,首长一发飙,省长把市长,县长,院长都撤职了。

这难道不是践踏法律吗?

官员的意志,要比法律更有效。

法院院长要接受县长的工作指导。

冯小刚敢把这种怪现场拍出来,确实不容易!

这部片子能过审,更是不容易。

冯小刚采用圆形画幅,并不是想偷看李雪莲的生活。

而是官场生活。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冯小刚高明的地方是,配上自己的解说,挺像古代说书的跟你说一回戏,眼前给你配上连环画。

又强调了这是出荒诞戏,不是真实故事。

不是真实的!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