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不撕逼」的冯小刚

冯小刚又撕逼了。

如果鱼叔没记错的话,大概从《非诚勿扰》开始,但凡他的新片上映,冯小刚就会撕逼。

《一九四二》票房惨败,他撕观众,说观众根本不懂什么叫好电影。

《私人订制》口碑仆街,他撕影评人,称跟影评人势不两立。

《老炮儿》口碑不差,票房丰收,他撕同行。原因是《老炮儿》最初20%的排片,不及同期上映的其它电影。

他作为监制的《命中注定》上映,护女主汤唯,撕李安。

8年前汤唯被封杀的时候,不站出来,新片上映却借此炒作。冯导真是用心良苦。

这一次,《我不是潘金莲》上映,他撕起了院线。

鱼叔真怀念那个「不撕逼」的冯小刚。

那个时候,他不会想着用撕逼炒作,一心只是用电影博取票房。

文:罗罔极

如果把近二十年里,大陆最具影响力的导演,称个「四大天王」,那无疑是他们四个——

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冯小刚。

然而若与前三个相比较,我认为,冯小刚至少有一点是不及的。

张艺谋、陈凯歌能拍出《活着》《霸王别姬》这类厚重的现实主义佳作;

也能拍出《英雄》《荆轲刺秦王》这类极具艺术野心的先锋性电影。

姜文能拍出现实意义深刻的《鬼子来了》,也能拍出魔幻现实主义的《太阳照常升起》。

而冯小刚的不足(当然也可看作优势),就是他的本土(老炮儿)气息深入骨髓,难以拍摄写意的作品。

比如《甲方乙方》《手机》的原著是王朔、刘震云,都是土生土长,文字朴实的写实派作家。

冯小刚改编这些,就非常好。

堪称21世纪之预言家。

《大腕》

而一旦到《夜宴》这样的艺术大片,原著换成莎士比亚,冯小刚的弱势就比较明显了。

同样是冲奖影片,冯小刚后来拍摄的写实的《一九四二》,就比写意的《夜宴》要强许多。

坦白讲,相比从《夜宴》到《私人订制》这一阶段的冯小刚,我个人更喜欢他早期的作品。

《甲方乙方》中的刘震云

在我心中的地位,与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各有千秋,不相上下——

《甲方乙方》

《不见不散》

《没完没了》

这三部电影,被称作“跨世纪经典三部曲(又称葛大爷撩妹三部曲)”。

三部都是当年的贺岁片,豆瓣评分都在7.5以上。

我提议,今年过年团聚时,大家可以通过电视,与家人一起重温。

一家人围在一起,边吃饺子边看,保准儿比买票去看大银幕的“王晶贺岁片”更惬意舒坦。

《甲方乙方》无需多说,大家都知道。

讲的是四个年轻人,开办了一个“好梦一日游”业务,为顾客圆一天的梦,过一天的瘾。

在今天看来,这部片更像是几个段子的集合。

但它的感人至深,依然远超后来的《私人订制》。

我不是在贩卖情怀。

记得那时看完《私人订制》之后,除了笑的还算痛快之外,我脑子里就只剩下不知所云。

印象中记最深的,是李小璐色诱范伟。

大胸、白肉、花样式媚俗。

如果我不是男性,可能连这段也忘了。

而《甲方乙方》让我记忆甚深的一段,也是色诱。

刘蓓色诱李琦。

以京剧的形式,在镜头前盖上朦胧的帘。

有收有放,不骄不躁,性感而不失婉约。

这一对比,高下立判。

《甲方乙方》中的许多故事,现今看来可能有点儿鸡汤。

富人不知苦劳累,丈夫不知妻遭罪。

但它更多的,是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

杨立新饰演的技术员,由于在北京没房,与妻子两地分居。

妻子得了癌症,两人却连团聚都做不到。

刘蓓问葛优——

“你就那么想要那套房子?没有爱情的婚姻能幸福吗?”

“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

一句话,道出了中国社会底层群众的无奈,甚至预测了未来。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经历的不会都记起,过去的不会都忘记。

冯小刚用三部电影,纪录了90年代末期,一代中国人的迷惘与奋斗。

如果说,《甲方乙方》是表达平凡社会中,平凡小人物的迷惘与不知所措。

那么。

《不见不散》就是表达新世纪临近,千千万万中国人,如蚂蚁般勤劳的奋斗与崛起。

两个流落美国的北京人,眼望别墅豪宅,脚下却没有一块土地属于自己。

“老美漂”葛优,在美国摸爬滚打,几十年来一事无成。

唯一学到的,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住在房车里,如嬉皮士般自由自在,享受当下的每一刻。

“新美漂”徐帆,在美国勤劳奋斗。

几年下来,“美国梦”就已实现的差不多。

但《不见不散》并不是在讲成功者与loser的区别。

它表达的是传统中国与新式美国的,两种不同生活方式、文化上的差异。

葛优没钱、没房、没老婆,吃着泡面,却要开车去阿拉斯加看冰湖。

莫说在那个不知“背包客”为何物的1998年。

即使放到现在,葛优的做法会被多少人看作“穷得瑟”?

而徐帆是典型的传统中国人,一心想要立业、安家。

比葛优赚的钱多,却挤不出一丝时间去阿拉斯加。

生活在“自由美国”,却仍是金钱与房贷的奴隶。

我觉得,早期的冯小刚对普罗大众的描画,比现在更入木三分。

他清楚知道,在中国千千万万的百姓里,像徐帆这样的人是最多的。

把毕生都扑在事业、家庭这两件事上。

也正因此,遗失许多。

当然。

也正因此,中国才会在三十年的平白荒废后迅速重建,成为世界瞩目的强国。

假如现在有人重拍《不见不散》,然后把背景设定改成河南人在上海,那么所有情节都将成立。

同样的,也可以改成无锡人在香港。

那么就成了陈可辛的《甜蜜蜜》。

《甜蜜蜜》的结尾,在经历过时代的锤炼后,黎明和张曼玉终于相见。

这一幕,引出过多少人的笑中带泪。

而冯小刚作为北京“老炮儿”导演,他的喜剧贴合了当时中国大陆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虽然喜中有悲,但并不太过煽情。

笑着笑着被感动,难过了一会儿,你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与前两作相比,“跨世纪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没完没了》,的确略显不足。

为了迎接新世纪,促进两岸的友谊,这部的女主角选择了当时在台湾正走红的吴倩莲。

吴倩莲本身的演技不错,但在本片中略显木讷。

倒是傅彪饰演的反派,堪称演技担当。

记得当年傅彪去世时,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如果他还在,那么如今就会是与葛优旗鼓相当的“大腕”。

《大腕》中傅彪的经典一幕

在《没完没了》里,傅彪欠葛优钱不还。

女朋友被葛优绑架,依然不还。

而就这么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却在中国女足失败后,痛哭不止。

在冯小刚的喜剧里,并没有脸谱化的坏人。

也没有以一己之力,救国救民的英雄。

那时的冯小刚深知,他的喜剧是拍给老百姓看的。

而老百姓,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

得知葛优的姐姐是植物人,生活并不容易后,傅彪立刻把钱送了过去。

生活在平凡世界中,其实并没有绝对的黑白分明。

别把人想得太好,也别把人想得太坏。

所以葛优在冯小刚的电影里,总是坏中有好,好中又透着点儿邪气,饱满万分。

有时候你像个唯利是图的小人

有时候对人又蛮真诚的

电影的最后,葛优对植物人的姐姐说——

记得小时候你跟我说

到二十一世纪就好了

不愁吃不愁穿

家家过得都是好日子

与此类似的话,在我小的时候,听我爷爷说过,听我姥姥说过。

后来看张艺谋的《活着》里,富贵对儿子说过。

许鞍华的《黄金时代》里,萧红的爷爷对萧红也说过。

在农业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勤劳肯干的庄稼人,对于黎明总是满怀期待。

他们相信,只要肯日复一日的奋斗,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十二年又十二年,中国人在对未来的期待之中,度过了无数个世纪。

而只有在21世纪,千禧之年,我们才真正达到了,摆脱饥饿的盛世。

90年代末期,中国人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曙光。

而那时候的中国电影,还正处于破冰期。

如民国时期的文学家一样,21世纪前的中国导演,并不懂得许多“好莱坞剧作技巧”。

只有土生土长最朴实的,由灵感自发而来的艺术创作。

所以在那时,他们不玩套路。

因而产生了一些现今难以复制个性作品。

这三部电影,也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老炮儿三人组”姜文、陈凯歌、冯小刚

如今,我们的技术越来越发达,电影也逐渐迈向成熟的工业化。

而电影在工业化的同时,难免会产生同质化、套路化。

与其他人相比,“四大导演”近年拍的电影,诚然仍在国内电影的平均水准线之上。

《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

但是,我却很久没再看到让人耳目一新的,天才的闪光。

最后,我想用李安前几天说过的话作为收尾——

美国电影有点僵硬了,没什么活力,做不出新东西。中国电影很有活力,有对未来的憧憬,这个很宝贵,我很希望它能健康的发展。

我希望国产电影能多些创意,不负期待。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