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笑可以融化全世界的少女心

有了郭敬明的衬托,我才懂得张艺谋的可贵

《爵迹》上映了,不负鱼叔预期。

豆瓣4.2。

刷新了《小时代》创下的新低度。

据说《爵迹》和《小时代》一样,是一个系列。

也就是说,这才刚刚开始。

鱼叔的好朋友罗罔极一向对烂片深恶痛绝,但他并不是对烂片就抱有偏见。

同样是烂片,有些是诚意之作,有些只是圈钱之用。

文:罗罔极

我抵制《爵迹》的根本原因是,倒不是技术上的欠缺,而是它从头到脚都是舶来品。

记得郭敬明说过,他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只做三件事——

看片、打游戏、写小说。

我信。

因为从郭敬明的作品里,我们就能窥探到,他那庞大的阅片量和游戏量。

比如《小时代》VS《美国丽人》——

这次的《爵迹》也一如往常,让我们懂得,郭导看过的东西,那是非常多的。

既然是拍魔幻题材,那当然要“借鉴”最成功的魔幻片。

《爵迹》漆拉《指环王》哈尔迪尔

既然要做游戏,那当然也得先“研究一下”游戏界的佼佼者。

是不?

《爵迹》幽冥《刺客信条:兄弟会》迈尔斯

实际上,《爵迹》一直都存在着抄袭的嫌疑。

自2003年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被法院判决抄袭庄羽《圈里圈外》并赔偿对方20万元人民币后,郭敬明的新作就长被指抄袭国外作品。

除了上面的图片,还包括《幻城》抄袭日本动漫《圣传》。

从故事到插图,全方位的“借鉴”。

《爵迹》被认为是日本ACG系列作品《Fate》的同人周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两者的设定,雷同处达十余,我就不多说了。

这次电影的上映,更加印证了郭导的“灵感来源”无疑就是《Fate》。

前些天听到一段话,说十几年前,我们说《黄金甲》《夜宴》是烂片。

但现在看来,我们发现,当年的“烂片”是多么的有诚意——

而实际上,《黄金甲》和《夜宴》在国外的评价,都是相当高的。

这是因为,它们至少向世界输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

比如《夜宴》里的越人舞,那是相当讲究的——

而到了如今,我们的“烂片”档次明显远远不如从前。

“文化输出”不再是什么伟大责任,除了仅有的几个人还在坚持之外,业内的电影商人早已将其忘之脑后。

《爵迹》里有一个角色,吉尔伽美什,取材于古巴比伦叙事史诗。

我看到一大锅杂烩,可这里面,就是没有任何中国的玩意。

《爵迹》这个国产的山寨进口舶来品,让我想起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极大成功,并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

张艺谋凭此,与斯皮尔伯格站到了同一位置。

并告诉世界,中国可以不必剽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电影艺术——

《英雄》

Hero

《英雄》诚然在国内褒贬不一。

而在国外,却被很多老外视为神作,一度杀进IMDb前250名榜单,并在时代周刊评选的“2004年全球十佳电影”里,荣登第一。

关于它获得过的全部荣耀与口水,大家可以自己查,我就不科普了。

但实话实说,在张艺谋的所有电影里,《英雄》是我最爱的。

《活着》诚然伟大,但在当年《霸王别姬》和《蓝风筝》的夹击之下,它并不出奇。

与此类好莱坞式的传统剧情片相比,《英雄》可谓特立独行。

它用到了很多,在以往电影里少有的古中国式概念。

比如,用意念决斗——

还有电影里的一些“神论”——

武功琴韵虽不相同,但原理相通,都讲求大音希声之境界。

剑术不光与音乐相通,还能藏于字中。

这说明《英雄》里的武功,并不只是杀人器,倒更像是一种艺术。

我们看惯了好莱坞的理性科幻片,现今再来看这些中国式概念,可能会感到很“玄”。

而“玄”,其实正是中国独特的文化。

比如《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

单这六个字,据说至少就有数十种不同的理解方式。

台湾学者薛仁明说过,中国学问和西方学问有一个最大的差别——

西方学问要把情感抽离出来,用“纯粹理性”去分析。而中国学问的第一个特色,是问你的“感觉”在哪里。

《英雄》骨子里透出来的,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非理性的诗意”。

飞雪用袖子抵挡万箭,完全无视现代物理学。

《英雄》的许多画面,表达出无尽的诗意。

这种“纯粹的艺术想象”,在中国叫“感物”,在日本叫“物哀”。

爱人逝去了,枯黄的树叶缓缓飘落,哀伤的心情散发出极致的美感。

有人说,《英雄》只有画面是好的,内容无比空洞,所以是烂片。

我想说,我们不该以小说的标准,去评价一首诗。

更何况《英雄》的情节虽少,却并不空洞。

无名实为赵国人,家人被秦军杀害,自幼流落在秦,被秦人收养,十年前知道身世,便决心刺秦。

无名的角色构思来源,其一应是《史记•赵氏家》里的《赵氏孤儿》。

其二应是《史记•刺客列传》里的豫让。

豫让为了刺杀赵襄子,用漆涂身,吞炭致哑。

最终刺杀虽然失败,但他拿起赵襄子的衣服,象征性地刺了一剑,随后自尽。

《英雄》里的无名,为了刺杀秦王,苦练十年剑法。

另外的刺客长空、飞雪,则不惜牺牲性命,助他刺秦。

结果刺秦失败了。

这其实是因为,从一开始,无名就没有想要杀死秦王

他一往无前,实际上,只为求死而已。

此一“壮士一去不复还”之背影,是多么苍凉

无名不能刺秦,是因为,残剑送给他两个字。

天下。

这两个字什么意思?

中国的地理构造和民族文化,注定了一件事,就是迟早会形成大一统。

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即便杀死秦王,也还会有其他人来做这件事,酿成持续的、更大的兵燹。

既然以战不能止战,不如放手,一统天下。

剑法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

这段话,道出中华千百年来之根本。

有人说,这是为独裁者唱赞歌。

这么想的人,显然误解了张艺谋的心思。

无名既知不能刺秦,此一行自己必死,那他为何要来?

是为了告诉秦王,你并非天下无敌。

残剑杀进秦宫,但没杀死秦王,也是为此。

他们是要证明一点——

我能杀你,但我不杀你。而这,并不是迫于你的权威。

我是为了天下百姓,能够远离战乱。

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相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便不再是仇恨。

侠之大者,心系苍生。

这是张艺谋表达的侠义观,也是古今大侠士的风骨。

无名刚进秦宫时,秦王狂傲极了。

他说——

六国算什么?寡人要率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

而到后来,秦王平静下来,他发现了一个事实——

他还没死,只是侠士为了大义,没有杀他而已。

无名最后用剑柄,如豫让一般,象征性地刺了他一剑。

无名说——

这一剑,臣必须刺。刺了这一剑,很多人会死,而大王会活着,死去的人请大王记住,那最高的境界。

言下之意,如若你达不到那最高境界,不能给百姓以和平,千千万万个我还会出现,推翻你的暴政。

电影结局时,秦王的狂躁、暴戾已经消失。

他命令士兵,厚葬无名。

最后一幕,秦王终结战乱,修建长城,护国护民。

无名以自己的死,换取暴君的醒悟。

这便是“英雄”。

在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主流思想里,并不把死亡当成多么可怕的事。

为了天下苍生,“文死谏,武死战”是一种无上荣耀。

现代西方人打仗,打不赢,逃不了,多半就会投降,且无不正义之感。

所以在《英雄》里,赵国人面对秦军万剑袭来,竟无动于衷,这一举动震惊了国外,尤其是美国观众。

在中国的“感物”、日本的“物哀”文化里,死亡,甚至带有一丝美感。

这也是为什么,当飞雪、如月死亡时,我们不会撕心裂肺,而是感受到“死如秋叶之静美”。

而在另一方面,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堪称如神。

斯皮尔伯格曾说——

我不懂中文,但通过色彩,我看懂了《英雄》。

黑色空无的宫殿,象征秦王的孤独、寂寥、世间无有知己。

十年来,从未有人上殿近寡人百步。

红色蛊惑心智,象征欲望、猜忌、迷乱的爱情。

另一方面,鲜艳的血红色,象征死亡。

你我,都很蠢。

蓝色象征秦王缜密的心智,同时描画出残剑飞雪宁静致远的侠义胸怀。

你死了,我怎么活?

你答应我,好好地活。

绿色,象征最纯真的年代,最纯粹的恋情。

她说完成刺秦之后,带我回她的家。

那里没有剑,也没有剑客。

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白色,最简单的颜色,象征洁净、无暇、统一。

另一方面,象征旧文化(春秋)、旧世界(战国)的哀悼。

我们再不会浪迹江湖了,

我现在就带你回家,

回我们的家。

如此精绝的设计,让人慨叹称奇。

而我认为,《英雄》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内核,用电影艺术阐述中华文明。

刺客列传、侠之大者、文人风骨⋯⋯

缓慢的镜头,蕴含无限的禅意。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美国一名博士生写研究中国的毕业论文,提交上去之后,被教授批评——

你写了这么多字,还不如一部《英雄》让我更加了解中国。

陈凯歌和张艺谋

我觉得,这就是艺术家和无良商贩的本质区别。

艺术家在赚钱的同时,背负着传递文化的重任。

而无良商贩,拼凑出一部部价值空无的作品,套取吃瓜群众兜里的现金,创造巨大的市场泡沫。

比如那谁。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