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车唱歌打架全干不好,当年的战五渣竟酱紫逆袭! 勒夫挖鼻屎掏裤裆闻腋下,但这可是胜利的味道

这部电影是影坛的一次奇迹大反转,看完你就懂了!


今天,Sir想来条重量级的。


影史最牛逼电影。



IMDb Top 250第一。




豆瓣电影排行榜第一。



相信绝大多数人已经猜到了——



《肖申克的救赎》



这是一部没有得过任何重量级奖项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诞生的1994年,还有《阿甘正传》《低俗小说》《燃情岁月》《真实的谎言》等等好片。



可二十多年过去,最后仍然是《肖申克的救赎》,站在了大部分投票影迷心目中的最顶端。


一部基调阴冷、几乎全部发生在监狱的压抑故事。


为什么能这么受欢迎,引起共鸣?


这部电影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老片当请老司机。


Sir今天就特别邀请@云舅拔刀。


听他给我们深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为什么能带给所有观众“蜜汁感动”。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云舅我首先想摆出观点——


这部片的经典,并不是因为它是一个越狱的题材。


也不是因为它讲到了“希望是个好东西”、“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这样的道理和金句。



而是,整个故事,其实讲的就是每一个人,人生道路的故事。


也就是说,《肖申克的救赎》讲的不光是安迪和瑞德的故事——



它讲的就是你的故事。


有朋友说,我老婆又没出轨,我又没被陷害入狱,这个故事跟我有鸡毛关系?



其实,我们看故事不能只看个表面情节。


为什么大家看肖申克时会特别有感触,为什么有些点特别打动你?


那是因为,这个故事其实很聪明地用表层的叙事,掩盖住了实际的核心。


这个底下的核心故事,与监狱没有关系。


但还是与反抗、自由、希望等等关键词,密切相关。



听起来玄乎?


我换个方式一说,你就懂了。


你把你的整个常规人生,看做是个监狱——就是这个肖申克的监狱。


监狱长,就是你生命中的最大敌人,大Boss。



你因为什么而进的监狱,我们先不讨论。


总之,没有正常人会愿意呆在这个监狱里。


这个监狱,就像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些,对你造成束缚、压力,让你无法摆脱的事物——


好比,一份让你很痛苦的工作。


一段让你很痛苦的感情。


或者是,看不到未来,找不到方向的无趣生活。



所以我们都渴望反抗、渴望自由,哪怕渴望有一小段休息的时光。


就像电影里面,罪犯们在早上10点的屋顶,惬意地喝着小酒一样。



这些情感,都能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找到。


有朋友也许会问,你这样联想纯属脑洞太大,过度解读了吧?


看具体情节。


安迪进入监狱,等于人生重头开始。


他要重新学习所有事物。


一开始,安迪就被脱光,冲水。



像个Baby一样赤条条。



这叫重新做人。


我们记住这个意象,文章后段,我会给出回应。


接下来,你首先得学会规矩,重新做人的规矩。


这些规矩包括了衣、食、住、行。


影片对这四样行为,都进行了描述。


监狱里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吃饭的食堂是什么样的:



住的地方是小格子(只是你不用花钱买):



平常出来行走,也就是操场上放放风:



衣食住行,四个元素影片全表现了。


然后你开始交朋友,开始在监狱里工作。



你看,跟你日常要做的事,有毛区别?


我看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空间,也没比安迪好到哪里去——


在家吃饭,出门上车,到公司工作,感觉连放风的时间,都没有。



大多数犯人,并没想过怎么逃离这样的生活。


安迪就不一样了,他一开始就精心策划——


要的就是自由。



放到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我们也想要自由啊,比如财务自由,想去哪玩去哪玩,多好。


但你有没有安迪这样的毅力,用二十年去挖个洞?



安迪会被包格斯兄弟这样无端充满恶意的人暗算。



现实生活中,谁又没遇到过这样的小人?


刚开始工作有了点起色,安迪获得了监狱长的信任,并干了点实事,搞起了图书馆。



然后呢,老板只不过是利用他,玩弄他。



这种情节你在生活中熟不熟?


肖申克监狱里有个词,叫 “体制化”。


开始是监狱管制你,后面你却依靠它,离不开它。


你再也不想、也没有能力去为生命做出改变了。


听上去也挺像公务员单位的啊!



所以说,如果你肯仔细分析影片中的情节,就会发现——



《肖申克的救赎》也可以当成是一部职场电影,或是讲述你人生困境的电影。


因为真正讲人性的故事,很多都是类似的,尤其,是讲到你心坎里的那些。


它们都在述说人与外部世界的对话,更多的时候是对抗。


最后,你可能会失败、妥协。


也可能会暂时胜出。


对于创作者来说,选择什么样的结果,也就代表着他的人生观。


所以导演达拉邦特一直不愿意拍摄现在这个,两人相见的大团圆结局。



因为他认为——



人生没有大团圆。


但是观众希望看到大团圆,所以影片的结局,就拍成了现在这样。


另外,光有一个好故事的概念是不够的。


故事的讲法,才是决定你这个故事品质的根本元素。


就像创业一样。


光靠一个点子或一个概念,可能是能暂时吸引到人们的眼光。


但能不能执行到位,能不能把能量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机释放出去,这才是关键。



听上去好像在谈成功学。


其实——


这部电影讲的也就是成功学。


一个人如何能在一个封闭系统里成功,并最后摆脱这个系统的故事。



那么,《肖申克》是怎么能把故事讲到现在的第一位呢?


我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


《肖申克的救赎》核心叙事方式,我称之为“三反”叙事。


三反是哪三反?



反面、反衬、反转。


先说什么是“反面”。


看过《肖申克》的朋友,都会对影片的主题印象深刻——


“希望是个好东西”,“自由是个好东西”。



但优秀的讲故事者,往往都不会直接去表现你的主题——


而是从反面去表现。


什么是反面?


就是当你想强调希望力量的时候,要真正花心思去做的,反而应该是如何渲染绝望的力量。


从叙事内容上讲,《肖申克》是充满了黑暗、压抑、绝望的电影。


开场就是被陷害。



然后被强暴。



被强权统治。



影片一直到将近四十分钟的时候,才给了我们第一次真正喘息的机会——


就是我之前说过的“屋顶喝酒”段落。


在这些黑暗当中,偶尔你能看到几束光,看到一点小的希望。


所以你才会对希望特别向往,特别有印象。


这就叫做“反面”叙事。


正因为这种压抑的反面叙事方式,所以这个时候,释放段落的情感能量就更强。


就比如影片最华彩、最让人难忘的段落之一——


安迪私自播放“费加罗的婚礼”。


他把警卫锁在厕所,关起广播室的门,打开音响……



音乐想起,整个监狱的人都停下手里的活。


在那一刻,每个在肖申克的落伍者,感到了自由。



反面叙事的另一种发展方向,其实就是反向叙事——


观众预想到什么,但就不给你什么。


比如,一般的罪犯坐完牢出狱,都是又吃又喝又玩妞。


有的还被以前的犯罪份子勾引,继续做坏事。


有的就洗心革面,回归家庭做好人。


但这部电影里的罪犯出狱后,跟所有人的正常期待都不同。


他们过着比普通人还普通的生活,没人招他惹他,自己却过不下去了。



应该说,这就是一个很精彩的反面,或者是反向叙事技巧。


编剧设计核心点就在于,人人都想出去,出去后发现还不如在里面呆着。




这部电影把整个监狱外的生活,我们人人都认为是最正常的现代化生活。



做成了监狱的感觉。


又回到我最初说的,生活就是每个人最大的监狱。


所以,你怎么能对这个故事不产生共鸣。



然后我们再说三反里的第二反——


“反衬”叙事。


反衬跟我们讲的第一个关键词“反面”,有点不同。


反面叙事类似于对比: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同时突出了对比的双方。


反衬叙事的核心,是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在《肖申克》救赎里有这样一对名留影史的CP——


安迪和瑞德。



摩根·弗里曼扮演的瑞德,他的那条线索就是最明显的反衬叙事。


影片从头到尾,都由他的画外音构成。


基本所有的叙事,都是从他的视角来看。


也就是说——



整个故事是他讲给我们听的。


但这个画外音和视角的指向点,还是影片的男主角——安迪。



表面上看,好像安迪的戏份变少了,瑞德的戏份变多了。


但实际上,用反衬手法出来的人物形象效果更好,印象更深刻。


瑞德的视角是表,安迪的内心是里。


它带领着观众,由表及里。


再说另外一层。


其实瑞德就代表普通人,你我他——


我们尽力活在这个世上,想过得好点。



而安迪就是理想中的我们自己——


专业,顽强,坚持,善良,还爱好个艺术。



他甚至可以跳出这个世界的禁锢,达到生命的大和谐……


好像有点太鸡汤了。



总之你可把瑞德和安迪,看成是每个人的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


影片就是用现实,来反衬理想。


尤其是这个反衬的手法,还跟影片叙事最核心的第三个“反”息息相关——



反转。


这也让故事的精华,得到展现。


说到反转,所有看过本片的人应该都会想起最后越狱的那个反转。


无论在情绪还是情节的铺垫上,都是毫无疑问,非常成功的大高潮。



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就不重复了。


我说的反转,除了这个高潮外,其实也是指整个叙事方式的反转。


这个故事的经典之处就在于——


它表面讲的事情跟实际讲的,是两回事。


观众在前两个小时里,看到的只是表面的故事。



影片实际发生的、埋藏在肌肤底下那个“越狱故事”,我们一直没有发现。


但编导会通过很多蛛丝马迹的细节,向我们暗示——


不光是越狱进行了反转,之前所有的情节和细节,也都进行了反转。


包括安迪为什么爱刻石头、他为什么喜欢散步时到处乱晃、为什么喜欢女明星海报。



为什么要借圣经、为什么积极帮监狱长洗钱。



之前我们看到的所有正常的叙事细节,正常的生活举动,在这个反转之下,都赋予了第二重含义。


从人物塑造的方面来看,影片对安迪的人物关系,也进行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反转叙事。


简单说,就是所有跟他发生关系的人和事,最后都有一个反转。


包括他刚进监狱时,瑞德与他的关系、狱友与他的关系,是陌生的、不信任的。



两人第一次交谈时,瑞德的眼神是上下打量的


狱警与他的关系,是恐吓的、强权的。



还有监狱长与他的关系。


这些都是阶梯式的一个个进行反转。


最后,全部被安迪收服。



就算是最开始的杀妻案,后面也反转了。



因此,这是一个从细节到主线,都预埋了很多反转因素的剧本。


而这个时候,瑞德的视角,他的讲述方式,就构成了对观众的欺骗——


因为观众会下意识的认为,画外音是全知的。


但瑞德的画外音,一直对观众隐瞒了最重要的信息,这样才能形成反转。


这也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反衬视角的作用。



当然,你可以说瑞德画外音不厚道,干嘛故弄玄虚。


所以导演要找摩根·弗里曼这样忠厚老实的面孔来演——


谁会忍心说他的坏话呢?



我们现在再看安迪在雨中获得自由的镜头,就好像看到了一个人的新生。



这个时候你再回想一下,他刚刚到监狱时光身子被冲水的那个镜头。



两个对比一下,是不是很感慨?


我们之前讲到为什么大家喜欢看《肖申克的救赎》,并且会被打动。


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部片。


那就是因为在现实里,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缺乏反转。


在各种束缚下各种压力下各种偏见下,生活平平淡淡的就被体制化了,时间就过去了。



但安迪却能抱着恒心,用自己的能力,给生命来一次大反转。


这不就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吗?



不是安迪要得到救赎,而是我们的人生,要得到救赎。



所以,电影的造梦,它不光是造一个世界,更是给你造一个向往,造一个希望。


从这个意义上看,《肖申克的救赎》从最初的不受欢迎,到现在的大获的成功。


就是给世界影坛的一次奇迹大反转。



版权声明:本文系“
毒舌电影”
(公众号:dsmovie
)授权哒哒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
毒舌电影”
获取授权,严禁私自进行二次转载,违者必究。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