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西部世界》热播,我们来聊聊这个最早的人造人
黄暴呕的《西部世界》,不出意外地火了。
对于特别喜欢翻故纸堆的人,同时被带火的,还有关于人工智能这个老话题。
有人就翻出了当年的原版《西部世界》,大谈当年这部片子多么引领风潮。
有人搬出了《机械战警》和《终结者》等类似的经典电影,反复比较其中的相似之处。
不过,这条草蛇灰线还拉得不够长。作为上帝的被造物(如果你信的话),从文明初始,人类就幻想着能通过非生殖手段,创造出一种类似,甚至跟自己完全一样的生物。
早在《列子·汤问》中,就有《偃师献技》的故事。故事中的技师能够用各种原料,制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演员。
只不过,这插画画得像是在选男妓
但现代意义上的“人造人”要等到19世纪才会出现。
故事发生在1816年。当时还是小三的18岁玛丽·古德温跟着自己的情郎雪莱(没错,就是那个大诗人)来到日内瓦,结识了当时旅居于此的另一个大诗人,拜伦。可惜这对小情人没有赶上好时候,受1815年历史记载以来最大规模的“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影响,那一年的日内瓦没有鸟语花香,只有如故乡英格兰的阴雨连连。
玛丽的画像
一行人忍受不住宅在家里的枯燥。于是决定轮流朗读新鲜出炉的德国鬼故事来打发时间。
后来连鬼故事都讲完了,于是拜伦提议:我们自己来写鬼故事吧。
可千万别被这充满文艺气息的故事迷惑了。那个时候拜伦已经让玛丽的姐姐拜倒在他脚下,极其怀疑这个撩妹高手是想借此支开他人,好让自己去享受鱼水之欢。
但暂且不谈这些风流韵事。玛丽最后交出来的这个命题作文,成为了史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
而且还跟人造人有关。
同样是小三,看看人家的水平。
这部小说,就叫《弗兰肯斯坦》。没错,就是一听名字大家都会拍案叫道:“我听说过!”,但是一问是否看过,就会陷入谜之沉默的那种书。
统称为世界名著。
至于情节,你可以在各种百科中搜到:一个名叫弗兰肯斯坦的科学家,通过拼接、电击尸体,创造了一个有生命,有意识的“生物”。本可以享受“上帝再世”,舍我其谁的豪迈,却不想最后“父子”变为仇敌,爱妻无辜躺枪。最终在相爱相杀的追捕,一个死于伤痛,一个自绝于人民,落了个茫茫大地真干净。
搁到现在,这剧情用来凑CP简直绝了。
别说,还真有人这么拍了(不过“哈利波特”的角色完全是一个原创的)
电影《维克多·弗兰肯斯坦》
说明一下,本来弗兰肯斯坦是科学家的名字,“生物”本来是无名的。
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名字被移植到了怪物身上。
既然是公认的“人造人”文学创始之作,那么,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又有什么开创性呢?
之前的类似作品中的人造人,大多是“怪力乱神”或者是“奇巧淫技”的产物。《弗兰肯斯坦》,则是第一部用“科学”阐释造人方法的作品。
老实说,尽管拼接尸体、电击复活的办法现在看起来槽点满满,但是在当年那个人类刚刚认识电流的年代,电的威力让人坚信它有复活生命的潜质。
即使现在还有人痴迷于电的威力。
更厉害的是,《弗兰肯斯坦》不满足于猎奇式的造人大法,而是将故事的矛盾集中于人造人和人类的冲突之上,写下了后世所有人造人文学的“母题”。
人类创造智能生物,究竟是否僭越上帝,是否会受到惩罚?
玛丽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不仅是因为书的副标题(那会写书流行这个)就是《当代的普罗米修斯》(一个因盗火给人类而受到惩罚的古希腊神),而且最后发明家被“生物”弄得家破人亡,自己也在追逐中因病丧命。
人类这种不作不死的设定,被日后大量科幻片给借鉴过去,并将弗兰肯斯坦一个人的悲剧,升华成了一堆人的悲剧,最终在《终结者》那里发展到了极致。人工智能演变出了自我意识,于是人类因此而惨遭毁灭。
人类将如何与自己的造物共存?
在书中,除了几个看不见“生物”的瞎子待他不薄外,其他所有人都因为厌恶他的外貌而对他报以敌视,最终引发了“生物”与人类的决裂。
尽管这很有可能跟“生物”的颜值不高有关,但弗兰肯斯坦博士在追杀它的时候病死,似乎预示着玛丽对人类跟人造人关系的悲观预判。
而二者最核心的矛盾就是:人造人终究将有人类一般的智慧,而人类却无法拥有人造人一般的能力(譬如智力,寿命或力量)。作为曾经的造物主,不仅将失去对造物的控制,甚至还有可能被无情地淘汰。
自《弗兰肯斯坦》以降的文艺作品,也基本上沿用了这个预判,人类跟人造人就太不可能友好相处。
当然例外还是有的,比方说这部《机器管家》。
但大部分的故事,都带着俄狄浦斯式的“弑父”悲剧色彩,充分证明人类的自虐倾向。
《机器姬》中,女主机器人就发展出了人类的黑暗面。
《我,机器人》中, 机器人创造性地颠覆了“机器人三原则”,对人类正式宣战。
此书一出,不仅仅为人造人文学奠定了基调和母题,更是立刻成为了一个超级IP。大众对于这个集浪漫,科学,哥特,恐怖气息的故事赞不绝口。
当电影发明后,弗兰肯斯坦还是最早一批被搬上银幕的文学人物。
30年代的早期弗兰肯斯坦的经典造型,奠定了此君之后几十年的基本形象。
当年很多演员也是靠演他起家,比如说我们的大膜(划掉)法师萨鲁曼——克里斯托弗·李。
1995年,由莎剧演员,也是《雷神1》的导演肯尼斯·布莱纳指导了最忠实于原著的电影版本,罗伯特·德·尼罗饰演弗兰肯斯坦。
更不用提各种周边作品。
《范海辛》
《我,弗兰肯斯坦》
《弗兰肯斯坦编年史》,豆子叔在里面哦,他会便当么?
至于《西部世界》,尽管各种高科技和时间线玩得飞起,但本质上仍然是弗兰肯斯坦的精神继承人。
只是这一回,作为原料的尸体变成了高级的仿生材料。电击复活变成了电脑程序激活。
但是不管内容如何丰富多彩,主题仍然遵循着《弗兰肯斯坦》所提出的那些问题:
人造人生为被造物,但终有一天会有人类的情感和智能。
人类虽贵为造物主,但正如进化论的优胜劣汰一样,始终处于可能被淘汰的地位。
人类僭越上帝,往往不会有好下场。
19世纪的那个夏日,玛丽用自己的天才,写下了一个世纪仍然被无数人用来发挥的经典文学框架。
最后啰嗦一下关于玛丽丈夫和其朋友的八卦。
她的朋友圈,简直可配得上“贵圈真乱”四个字。
她的丈夫雪莱,当年早已结婚。但为了她抛弃如花似玉的萝莉妻子,逼得对方投河自杀,最后自己在不会游泳的情况下独自驾船勇闯暴风雨,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雪莱的好基友拜伦,除了大诗人的光环,还是个乱交大王,德国骨科资深患者,最后怀着一腔热血跑去希腊支援人家的独立战争,结果还没参战,自己先得病死了。
曾经有一部叫《浪漫骑士》的电影,就是讲述那段在日内瓦的日子,帅哥休格兰特饰演的拜伦。
休叔当年嫩出水
相比这两个男人的文艺癌,与他们有关的女人,却催生出最早的“技术宅”。
拜伦的其中一个女儿,爱达·拜伦,成为了第一个为机器编程的程序员。
而玛丽,则写下了第一部关于人造人的小说《弗兰肯斯坦》。
这两位男人为我们贡献了世界上最美的诗篇,不过这两个女人,则为我们奠定了现代科技和文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