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毒品是种什么体验?看看这部片你就知道了~
本文系网易原创栏目《良品》出品,每天下午任性上线。脱掉严肃外套,我们给你最有趣的阅读体验!
《奇异博士》上周五在北美和大陆同步上映了,看过的旁友们,让君看到你们的双手~
这部片上映四天,豆瓣评分8.1。不管是热捧它脑洞清奇的漫威粉,还是觉得剧情简直扯淡的吃瓜群众,评价总也免不了夸一句:特效简直牛逼。
像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空间倒错,时光倒流,星河倒悬,万物静止……你能想到的各种惊人视效,这部片基本都满足了……
但你知道这繁复的特效创意,其实相当程度上借鉴了瘾君子们(特别是服用LSD等类似精神药物的人)在药效发作时看到的幻觉吗?
一个官方吐槽:本尼扮演的奇异博士在逃亡时曾经装上一辆公交车,漫威灵魂人物兼原作者斯坦·李正坐在里面看书。
看的书是这本:阿道斯·赫胥黎的《The Doors of Perception》(知觉之窗),那是他在1954年写的论文,记录他服用麦司卡林(别称牵牛花)后的体验,而这种药品本身就属于精神类毒品。
在书中,赫胥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并不是知觉的来源,它只不过是一扇起过滤作用的门,挡住了真正庞大的知觉世界。某些致幻剂能把这扇门打开,让人们看到一个全新的更加广阔的真实世界。
大家可以感性地理解一下,老前辈的意思约摸是这样:
然而,赫胥黎本人确实是一个药物成瘾极为严重的人。
1963年11月22日他去世前还请求妻子给他注射一针LSD,妻子满足了他。几分钟之后,赫胥黎去世。死前大概再次打开了那扇“知觉之窗”,重回庞大的异想世界。
那么,LSD以及和它类似的精神类药物,究竟会引发什么效果,以至于让写出了《美丽新世界》的一代思想家赫胥黎都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呢……
让我们首先从这种神秘药物的起源说起。
(注意,以下有大量有关毒品和精神分裂症的科普,可能带来相当程度的精神污染,请容易感到不适的读者谨慎下拉)
那是1938年。
艾伯特·霍夫曼是一名瑞士化学家,致力于研究动物及植物结构内的化学成分,并且探索致幻物的原理。他当时所做的尝试,是将麦角酸分子和各种小化学基团随机组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一些新的人工化合物,LSD是他得到的第25个产物。
LSD被合成后,经测试,并不是霍夫曼想要的产物,于是它被束之高阁,直到五年后。
1943年4月16日,霍夫曼决定再试试LSD。在准备试剂的时候他不小心沾了一些粉末在手指上,透过皮肤吸收了微量的LSD。几分钟之后,他发现自己正在进入一种令人愉悦的麻醉状态,想像力突然变得特别丰富,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也发生了变化。
“眼前出现了一连串活动的图像,具有万花筒般的鲜艳色彩;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了的物体突然变得生动起来,桌椅板凳都似乎有了生命;听到的每一个声音都像是投在平静水面上的一颗石子,让眼前这些奇妙的色彩产生一圈圈涟漪。”
是不是不太好想象?
为了让大家能感性的理解一下霍夫曼的感受,君找了一组图片,这是一个画家在服用LSD后按不同时间画的自画像。
刚服用是这样的,很正常,这时候药性还没完全发挥出来。但是注意看下方,已经有奇怪的线条了。
两个小时以后,线条开始变得鲜艳复杂起来……笔触开始变得复杂凌乱。
三个小时以后,服用者对“自我”的认知开始发生改变。脸上开始出现奇怪的线条和斑点。作画者对记录者的形容是“我根本不敢画眼睛,我害怕。”
六个小时以后,究极体出现了……
八个小时以后……作画者描述:“我想画出我看到的东西,但那种东西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想象。”
所以,LSD之父,霍夫曼老爷子当年大概就体验了这么一场神奇的幻觉,因为摄入量不高,整个过程可以说相当愉悦而且自控,他一直保持着清醒。但接下来就不这么轻松了。
为了试验药性,三天后,他口服了250微克LSD,然后和助手一起骑自行车回家,途中药性发作,而且比第一次强烈多了。
霍夫曼的思维完全紊乱,连话都说不完整。他感到天旋地转,周围的景物完全变了形。还以为自己一直停留在原地,无法动弹,可后来助手回忆说当时他骑得飞快。
霍夫曼觉得自己疯掉了,他甚至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害怕自己永远变成了一个疯子。这就是历史著名的“Acid Trip”。
其实是霍夫曼老爷子因为一下嗑了太多药,所以导致high过头了,把LSD的极端症状都来了一遍……而借助现代医学先进的成像技术和诊治手段,我们如今能肯定的说:LSD这一种精神类药物,对大脑的作用可以近似理解为引发“短暂的精神分裂”。
更形象的说法是:LSD能大幅度的提高大脑的兴奋程度,能把神经的小放电直接变成放烟花。
上图是正常人大脑和嗑药后大脑的活跃程度对比,这种兴奋程度和精神分裂症(下图)非常相似。
那么,使用LSD究竟能看到什么幻觉呢?
让我们借助《奇异博士》里的特效场景和一些艺术家模拟的作品来试着描述一下吧~
首先,在相当的病例里,都提到了强烈的霓虹色和闪烁的光线,同时伴有非常真实的失重感和穿越感。
就像电影里在异次元穿梭这段一样。
只不过嗑药者看到的幻觉可能更刺眼更魔性,没有电影里那么温和。一个典型的LSD幻觉例子如下。
嗑药的时候看着草坪,草坪也许会变成这样:无数的线条,各种颜色,它看上去好像是草坪,但又好像是其他的什么材质的东西。
除了嗑药后万物突然都变成了闪瞎眼的霓虹色以外,LSD类药物带来的另一种典型幻觉,就是丧失时空感和自我。电影里是这么表现的↓
凝神看去万物都在分裂!分裂!增殖!增殖!所有物体都在溶解变形,在生长繁衍。这体验有可能很美好,也可能很吓人。
一个精神分裂症的画家笔下的猫咪,和这段特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无限分裂和演化,和计算机演算画出的分形图案非常相似。
霓虹色幻觉+无限分裂幻觉=究极鬼畜。上一张图你们感受一下↓(注意看背景,也都是无限分裂的)
《奇异博士》非常机智的借用了这种“美学”……
不过改造成了我们会比较舒适的方式↓看过的童鞋都知道,这段特效的地板也是各种分裂各种扭曲的……
而陷入幻觉的另一个很可怕也极受疯狂艺术家们推崇的体验,被称为“感觉倒错”(又称“联觉”、“通感”,Synesthesia),即他们会“听到色彩”或者“看到声音”。
极端情况下,会发生人格解体(ego dissolution),也就是失去自我的感觉,认为自己和世界融为了一体,全知全能,无处不在。
电影里是这么表现的↓
LSD成瘾者基本喜欢把嗑药过程称为“旅行”,也许就和幻觉产生时的生理体验有关。
但是这种听起来逼格满满的幻觉体验,其实还是药物作用下大脑的异常反应。
嗑了LSD的人,药物会剧烈地改变大脑的活动和联结,处理视觉、注意力、运动和听觉的系统被打通,彼此连接,如此一来,大脑变得前所未有的“统一”。
闭着眼,视觉神经依然是兴奋的,还是能看到幻觉。听一首歌,会“看到”旋律的形状和颜色……
听起来很酷,对不对?
然而,这种精神类药物,依然是一种毒品。
虽然它没有生理成瘾性,没有戒断反应,但却具有精神成瘾性,也就是心瘾。
在医学应用之外的LSD会对人产生严重的威胁。过量的LSD除了会造成严重的精神混乱,还会给肉体带来痛苦。精神系统方面的危害包括运动技能失调、抽搐,甚至会导致全身瘫痪。
心血管和消化系统方面的危害包括心动过速、恶心、头晕、血管扩张、和战栗。而大量吸食LSD的后果更为严重包括发疯、自残以致死亡。
《奇异博士》原作问世的上世纪60年代,正好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主导的嬉皮文化盛行的时候。
许多年轻人嗑药,约炮,甚至在大街上直接野战。这种迷幻懒散的风气直接影响了漫威的漫画创作,《奇异博士》原作里就有非常离奇的绘画。而电影只是很大程度还原了这种光怪陆离的脑洞,然后发展出了独特的效果。
可以说,《奇异博士》里炫丽的视效,正是几十年前西方社会滥用药品留下的遗产之一。从艺术角度说,这些天马行空的作品当然具有相当的价值,可只要想想点燃它的火花是一种强力毒品,这华丽的风景也让人觉得又爱又怕。
毕竟,多梦的代价就是,噩梦也将随之增多。
When you look long into an abyss,the abyss looks into you.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