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残忍揭示了亲密关系的本质,你敢看吗?
由亚马逊出品,女主角菲比·沃勒-布里奇自编自演,实力诠释了这部剧的民间别名:作死的我伤害了所有爱过我的人,然后被她们伤害最后自己孤独到老。
女主开了一间咖啡店,却门可罗雀,面临关门歇业。去申请贷款,也因自己的恶作剧,贷款泡汤。
女主事业不顺,感情也不顺。因为孤独寂寞,女主在公交车被兔牙男搭讪,满怀约炮心情步入酒吧。结果被兔牙男不要滚床单要爱情的告白吓得落荒而逃。
本来有个分分合合却始终爱她的男朋友,因为她看奥巴马视频紫薇怒而分手。(女主这恶趣味!)
女主有还个表面慈眉善目内心暗地撕逼的后妈。女主姐妹俩在母亲祭日去父亲家悼念,后妈前一秒还假惺惺地道歉;
后一秒就开香槟庆祝……
女主觉得无依无靠,夜里去找父亲忏悔,哭诉,求安慰……
而得到的反应却是拒之千里的冷漠:
唯一可以慰藉的,是女主还有一个无话不说的闺蜜,两人一起开咖啡店,养小仓鼠。然而闺蜜却意外死亡,女主只能沉浸在回忆里不断思念。悲伤孤独如女主,无人倾诉,只能拨打永远无法接通的闺蜜电话,只能日复一日在墓地慢跑。
然而,帅气的男神炮友陪女主参加家庭聚会,睡过N次女主的菊花后也另结新欢。
女主姐姐得到了去芬兰工作的机会,因为挂念丈夫和妹妹准备留下来。然而转眼姐姐就同老公合手言欢,相信老公说的是女主勾引的自己。
所有她爱过、爱过她的人,她都伤害了,但他们也伤害了她。
就像女主姐夫曾评价她:“Nobody loves you. (你会孤独终老。)
她身边所出现的人中几乎没有一个好人。大家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来强迫女主作出改变。而在最后的结尾,该剧又冷不防地给了我们一个翻转:原来其实女主自己才是她一团糟生活的始作俑者。她的自私与背德给身边的人带来了无尽的困扰。
女主在剧中一直都在用夸张的表现形式和观众交流着内心感受,有些也是我们内心的呐喊。我们和女主一样内心敏感甚至一样自欺欺人,我也想元气满满乐观认真的生活,可是每每被现实一耳光丢过来的时候,除了愤怒和忧伤,又无能无力。有一种悲,叫做你笑着笑着就哭了。
大概是《纸牌屋》的风靡,这样的手段似乎突然流行了起来,每每一段剧情之后主人公便兀自对着镜头自言自语,这就是所谓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段之一,但一般而言,这些都是调剂,如本剧一样这样频繁地如家常便饭般打破,还是很少见。
而除了形式感的胜利,这也是一部有点意思的剧,在前几集里你会看到一个行为怪异的女主角,她沉沦堕落,愤世嫉俗,似乎不喜欢这世上的一切,也不在乎这世上的一切,而到了最后你才知道,原来这一切都不过是伪装,这个刺猬般的女人,心里住着的其实是一只害怕伤害的小豚鼠,这种反差居然能那么轻易过度,也是不易。
这部剧中,无论是对女性身体的展现还是对男女关系的思考,都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但和父辈的女权主义不同,千禧一代思考女权,很少会站在宏观的层面来批判制度对女性的压迫。
正如沃勒·布里奇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所说的,这一代的女权主义者,更多关注的是诸如“如果我热衷于看色情片,那我还是一个合格的女权主义者吗?”这类更为微观和具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