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凉网 > 娱乐 > 正文

白宫员工电邮又被黑了,第一夫人护照都被公开了

天宫二号汇集了五代人的努力,他们是中国的骄傲

除了蛋蛋姐这次逢佳节只胖了2斤外

今年的中秋

还发生了另一件大事——

我国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

于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中国航天从此步入了空间站时代!

有人会问:

“那么多人还在挨饿

为何还要发展航天事业?”

“发展航天事业对于中国到底有什么用?”

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用这样的三段话来回答:

第一段话出自

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

他所在的山区,是这个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里的人们对现状的麻木。记得那是好多年前了,搞包产到户,村里开始分田,然后又分其它的东西。对于村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大伙对于油钱怎么出机时怎么分配总也谈不拢,最后唯一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是把拖拉机分了,真的分了,你家拿一个轮子他家拿一根轴......再就是两个月前,有一家工厂来扶贫,给村里安了一台潜水泵,考虑到用电贵,人家还给带了一台小柴油机和足够的柴油,挺好的事儿,但人家前脚走,村里后脚就把机器都卖了,连泵带柴油机,只卖了一千五百块钱,全村好吃了两顿,算是过了个好年......”

第二段话出自

毛泽东在第一次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人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 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 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 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段话出自

《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1970年NASA给赞比亚修女的回信:

相对的,我甚至认为可以通过太空项目,来为缓解乃至最终解决地球上的贫穷和饥饿问题作出贡献。解决饥饿问题的关键有两部分:食物的生产和食物的发放。食物的生产所涉及的农业、畜牧业、渔业及其他大规模生产活动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区高效高产,而在有的地区则产量严重不足。通过高科技手段,如灌溉管理,肥料的使用,天气预报,产量评估,程序化种植,农田优选,作物的习性与耕作时间选择,农作物调查及收割计划,可以显著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人造地球卫星无疑是改进这两个关键问题最有力的工具。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初期

所有西方国家都觉得中国是在

白日做梦

支撑5亿多的人口生存的

是区区200亿美元的固定资产总值

不要说火箭,连像样的火柴都做不出来

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的领军人物

钱学森

虽然凭借一己之力

把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制

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让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

在国际社会上拥有了话语权

但很多时候不得不独自一人撑起大局

身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的钱老

意识到中国面临航天人才紧缺的窘境

必须尽快培育更多的人才

他选择了当时尚且年轻的科研人员

孙家栋

图:年轻时的孙家栋

钱学森亲自任命孙家栋

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设计师

彼时的孙家栋刚满38岁

有过在苏联制造飞机发动机的经历

也参与过导弹研制的项目

这不太丰富的履历

就已经是中国当时能找到的

最出色的航天后生了

不过最终他没有让钱老失望

1970年4月24日

以孙家栋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航天人

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成功发射升空

用无线电传播的中国歌曲《东方红》

成为了当时

新中国发出的时代最强音

图:东方红一号

后来的航天人这样评论孙家栋:

“没有孙家栋的这两下子,中国的第一颗卫星可能还要再等几年。”

图:孙家栋(左一)

1970年东方红一号的升空

为我国的航天史

掀开了波澜壮阔的一页

而孙家栋就是这一段伟大历史的缔造者

是人人敬仰的“中国卫星之父”

在东方红一号顺利发射之后

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

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

和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

同时,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

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

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

在这些第二代航天人的带领下

当时中国的空间技术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后来,在1992年9月21日

中国批准实施了921工程

中国航空正式进入了载人航天阶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正式确立:

第一步,掌握载人航天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研制、成功发射和顺利回收载人航天器的国家。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与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的关键技术,实施空间实验室工程。

第三步,2015年以后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而此时的孙家栋

已经为中国航天事业

奋斗了整整34年

在1990年代,

中国航天人才的数量

已经今非昔比

他把手中的火炬交给了当年的助手

中国第三代航天人——

戚发轫

但是可悲的是

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

这个时候的航天业还是门可罗雀

当时流行着一句顺口溜:

“搞火箭不如卖茶叶蛋赚钱”

可见那时航天人的艰苦程度

但是戚发轫以59岁的高龄

还是坚持出任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之职

对于自己从事的这个

根本不赚钱的职业

他说了这席话:

“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航天队伍流失很多,然而老一代一个没走,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时已经不可能改变。今天的年轻人对此或许难以理解,如果你们有我们那样的经历,一样会有那种力量。”

图:戚发轫与杨利伟

从神舟一号到神州五号

以戚发轫为首的第三代航天人

通过不懈努力

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下

一步步完全自主研发出了载人航天技术

直到2003年10月15日

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进入太空

中国成为了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神舟五号发射过程回顾视频

看完整个人都燃了

从一无所有到把人送上太空

我们国家用了56年

而从第一次载人航天到如今的空间站初成

我们只用了短短的11年

更多的有志青年

接过了第三代航天人手中的火炬

成为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

第四代和第五代航天人

当年神舟五号的发射直播时

一眼扫过去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

令人敬佩又心疼

然而今年的天宫二号发射成功

满屏幕的鲜肉青年俊杰

令人敬佩而欣慰

图:神舟五号发射直播画面

图:天宫二号发射直播画面

接下来我国还要在今年10月

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我国的宇航员将在天宫二号中生活30天

而在2020年左右

中国将发射属于自己的空间站

20多年前,当国际空间站还在筹备期时

我国就一直努力申请想要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

却被美国以防止航天技术扩散的理由拒绝

20年之后的今天

国际空间站将面临退役

而我国将可能成为

世界上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也正是因为当年那些

提防着却又看不起我们国家

激励着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

把中国变成了现在这样霸气的模样

看完整个故事,

我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此时此刻,我只想说:

虽然我们曾经错过了大海

但是我们不能忘却星辰

版权声明:本文系“酷玩实验室”(公众号:coollabs)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酷玩实验室”获取授权,严禁私自进行二次转载,违者必究。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