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难懂的华语片,二刷之后才懂它的好~
年初,鱼叔向大家介绍了今年柏林唯一获奖的华语片。
时隔半年多,终于等到了它。
可惜,票房不咋地。
上映10天,累计277万。
按照今天全国总票房2万的成绩,最终突破300万都有点困难。
鱼叔说的是——
《长江图》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摄影师李屏宾凭借该片,斩获银熊奖杰出艺术成就奖。
李屏宾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摄影师。
他是侯孝贤的御用摄影师,也和王家卫、许鞍华、田壮壮、陈英雄等名导合作过。
《花样年华》就出自他手,还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
大多数人观看《长江图》时,首先会被恢弘的长江景象所震撼。
这也是号称中国最后一部用胶片拍摄的电影。
对于很多痴迷于胶片质感的鱼友,不可多得。
影片配乐请了David Dalring等三位暗黑大师。
画面和音乐相结合,宛若一场视听盛宴。
但目前豆瓣评分已经滑到7分的边缘。
评价也两极化:
说好的,夸摄影;
说不好的,抨击内容空洞。
这也是华语艺术片经常被人诟病的症结:
只顾自己嗨,不管观众。
电影讲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爱情故事。
秦昊饰演的船长,自上海到三峡大坝,逆流而行。
在途中,他不断遇到同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每次出现的地点,都与船上的一本诗集吻合。
奇怪的是。
辛芷蕾饰演这个女人时而温柔,时而疯狂,情绪反复无常;
而秦昊则死而复生。
这让大多数观众初次观看时,很费解。
但我们不理解,不代表导演没有讲清楚。
其实,如果知道了导演的叙事顺序,或者二刷,就可以明白这个故事。
影片可以分为两条线:
一条是正叙:
秦昊在父亲死后,接管船只,替商人运送货物。
从上海出发,逆流而上,到三峡。
最终因为货物丢失,他被商人买凶杀掉。
另一条是倒叙:
辛芷蕾顺流而下,不断遇到秦昊;
秦昊逆流而上,一点点追溯这个女人的过去;
我们的视角就是秦昊的视角。
当影片结尾,秦昊到达长江源头,我们才得以知道这段爱情故事的始终。
所以。
如果这部电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就丧失了它的魔幻。
这样的叙事方式与呈现,是华语电影中的全新创作。
导演杨超曾说,他要打破传统中国艺术电影的固有模式。
电影是群体作品,既然这么多人花费了这么多心血,它就必须史无前例。
的确。
导演杨超花费7年打造的剧本,在国内确实是史无前例。
影片叙事非常散,线索繁多。
爱情,亲情,宗教,自然保护,历史变迁,杂糅了太多元素。
除了叙事方式,影片中的其它元素也充满魔幻色彩。
比如商人运送的那条动物。
自始至终,没有露出真面目。
但在秦昊在江中抛锚,被捅的时候,它悄悄游走。
导演说这个江中巨大的鱼形生物,是已经灭绝的白鳍豚。
影片同时也展现了长江流域的历史变迁,恢宏冰凉。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贾科长的《三峡好人》。
贾科长的御用男演员,小武的扮演者王宏伟也出演了该片。
不过,《长江图》偏向于魔幻,时间线是超现实的。
《三峡好人》还不是《长江图》的第一联想作品。
因为《长江图》中,包含很多诗集。
这种诗歌与电影相结合的方式,与前不久国产电影《路边野餐》相似。
但把《长江图》称之为《路边野餐》式的诗电影,就太片面了。
导演毕赣是诗人。
是的,鱼叔更偏向于他是诗人。
他用很灵气的方式,将他的诗电影化了。
而《长江图》则是由电影故事衍生出诗。
诗是这个电影的一部分。
论灵气,鱼叔更偏爱于《路边野餐》。
论格局,更钟爱《长江图》。
导演杨超对于两部片子是这样比较的:
可能《长江图》是在商业院线放映的华语电影中,难度最大的一部,比《路边野餐》难度还要大。
因为《野餐》比较小,比较清新可爱,《长江图》很压抑沉重。
还是看个人喜好。
你可以单纯视它为恢宏的长江图。
也可以看作一段执着的爱情。
就像影片中说的:
他爱她,所有痛苦、低贱和荣耀的时刻。
但无论哪种角度,都算是华语片的惊喜之作。
本文系“独立鱼电影”(公众号:duliyumovie)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独立鱼电影”获取授权,严禁私自进行二次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