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凉网 > 娱乐 > 正文

人到底能有多坏?她好心做善事,却遭遇了这种事 对不起,我一点也不想通过乔任梁的死了解抑郁症

他不做副省长一心种小麦,"麦"霸非他莫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蛋蛋姐这种如花似玉的美少女


就开始被大家叫“胖蛋”了


我哪里胖呀,我只不过喜欢吃


打卤面,大馒头,拉条子,芝麻烧饼


水晶虾饺,香菇烧麦,蟹黄包.......


哦,对了,还有月饼,五仁的除外



不过长辈总是会聊起当年


全中国大部分人都吃不饱饭的时候


中国一直是人口大国


但是却没有能轻易养活同胞的耕地面积


所以在中国近代发生了多次的大饥荒




1920-1921年华北四省区大饥荒:死1000多万人,灾民3000万(一说5000万)。




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死1300多万人。难民估计达五千万左右。




1931年饥荒:长江1931-1949年发生水灾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两次水灾死人都超过14万人,1931年灾民1亿人,水灾后因饥饿、瘟疫而死亡的人数达300万人;




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饿死过600万人。




1936年-1937年川甘大饥荒:成都盆地各县外都是灾区,受灾大约3700余万人。




1942年中原大饥荒: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




1943年广东大饥荒,300万人冻饿而亡。




1945年东北及湖南、河南、江西、山东、浙江、福建、山西、广东、安徽、广西等省灾民达一千九百万人。




1946和1947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




1959-1961年全国大饥荒:这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很可能超过三千万,相当于二战中国死亡人数!被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





就在这种“路有饿死骨”的环境下


李振声出生在了山东淄博的一个农村里


饥饿,就是他对于童年唯一的记忆


年少的他从来没有想过


在后来的日子里


他成功让中国的小麦增产超过150亿斤


被誉为小麦界的袁隆平


获得了国家最高级别的科学奖


因为科研能力被任命副省长却推辞


让中国人能自己能养活了自己


成功打脸了美国科学家的嘲讽


也让蛋蛋姐能幸福的吃到这些美食



不过那年16岁的李振声


因为家里实在已无法负担他的口粮


只身来到济南打工


他看到在山东农学院读大学可以管饭


于是就毅然报考了农学院的农业系


在这里遇到了他的恩师


原燕山大学的沈寿铨教授


沈寿铨教授让李振声明白了


乡亲一直挨饿就是因为小麦的品质低下


当他把学校培育的优质种子带回家乡后


让家乡贫瘠的土地上第一次


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


所以李振声从这时开始立志


要投身于优质小麦的育种工作中去



大学毕业后


李振声被分配在了中科院工作


本来在中科院工作顺风顺水


李振声只要在这里安稳的工作下去


就能步步高升走上人生巅峰了


但是在1956年我国爆发了


历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灾害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是中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染病植株在叶片上会出现鲜黄色条状的孢子堆,破裂后会产生锈褐色的粉状物,最终导致小麦大面积死亡。



感染小麦条锈病麦田


李振声看到了祖国再一次


就要陷入饥荒的危险中去


所以他决定放弃中科院的安稳工作


离开了繁华的北京城和舒适的办公室


来到了小麦条锈病的重灾区


荒凉的西北小镇陕西杨凌


在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开始了小麦育种的研究


25岁的李振声带着满腔热血


觉得自己肯定可以培育出新品种的抗病小麦



但是现实却是给了李振声当头一棒


通过研究之后他发现了


条锈病病菌变异的速度非常快


平均每5年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小种


而小麦的育种过程却需要8年


自己辛辛苦苦培育出的小麦


依旧被条锈病折磨的如同枯草


研究所的其他同事都觉得


培育出能抗病的小麦就是


痴人说梦



但是李振声并没有就此放弃


他发现了经常作为牧草的偃麦草


完全不会感染条锈病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他心头


如果把偃麦草的抗病基因转移到小麦中


这个困扰中国7亿农民的问题就解决了



作为牧草的偃麦草


但是偃麦草和小麦是“远亲”


连花期都不在一个时期


为了让偃麦草的花期提前


李振声每天起早贪黑


没日没夜的在农田里工作


不断用人造光催熟偃麦草


硬生生把偃麦草的花期提前了两个月


成功和小麦进行了授粉


可是困难才刚刚开始


尽管对成千上万小花进行了授粉


可是李振声也只获得了几粒种子


而就这几颗种子还有一部分不能发芽


这些种子要不像骡子一样不育


要不就是后代失去小麦特征


越来越接近草


而李振声就这样每天都奔波在农田中


一干就是8年



8年的时间都可以让一个婴儿


成长为一个结实的少年了


也让李振声从意气风发的青年


走入了日渐沧桑的中年


但是在他的田里


李振声却还是没有培育出


理想中完美的小麦


1964年的夏天


组织上已经开始批评李振声


说他的项目“严重脱离实际生产”


能不能继续研究


就要看现在这一田的小麦


眼看自己8年来的心血就要泡汤


李振声心急如焚


偏偏不巧的是


就在小麦成熟前


迎来了延绵40天的阴雨天气


而在6月14日这一天


却又突然烈日当头


导致李振声试验田里


几乎所有的小麦都完全脱水



干青的小麦


李振声一遍又一遍地在田中搜寻


就在已经绝望的时候


他猛然发现还有一株结出了饱满的种子


这就是他苦苦寻找的理想后代


后来这株小麦被称作“小偃55~6”


不仅成功让项目继续下去


还解了当时祖国粮食的燃眉之急


李振声也因为对粮食生产的贡献


而躲过了“文革”被批斗的命运



但是李振声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


他依旧每天都亲自下田


仔细观察每一株小麦的情况


把试验田熟悉到


不需要翻看记录就能说清每个材料的位置


就这样每日千篇一律地观察筛选


李振声一干就是20年


培育出了抗病强耐旱耐高温的


优良小麦品种“小偃6号”



小偃6号


“小偃6号”不仅完美地抗病虫害


而且亩产量以及质量都极其出色


在黄淮流域大面积种植


农村都流传着“要吃面,种小偃”的民谣


此外“小偃6号”还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


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


目前其衍生品种已达53个


累计推广面积3亿亩以上


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由小偃麦衍生出的品种“高原333”


至今仍保持着单产最高的世界纪录



这时的李振声因为巨大的贡献


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同时在培育小麦的过程中


他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


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


让中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了世界领先地位


小麦蓝粒单体系统这项国际首创成果得到美国遗传学会主席、小麦染色体工程研究的奠基人E.R.Sears的高度评价。他亲自推荐李振声的论文在Z.Pflanzenzüchtung发表,并支持在中国召开“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会议”(1986年,西安),李振声因为对小麦染色体工程的卓越贡献,他作为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主持了这场会议。



李振声拿奖拿到手软


而且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小麦研究


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按照我国的传统


上级组织看到了李振声的能力


希望他能够担任陕西省副省长一职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


李振声却婉言谢绝了


他放弃了成为高官的机会


因为他知道



麦田虽然不是属于他的



但是他却属于麦田


只有在黄土地上


自己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他希望一辈子待在麦田上


继续自己的研究



九十年代初


已经年过六旬李振声退居二线


可是他还是不愿意享清福


在昌平平西府建立了一个新的育种基地


没有卫生间、没有围墙,连路都不通


李振声就带个饭盒带个草帽


在田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而就在这几年之后


一位美国的农业专家莱斯特·布朗


撰写了一篇名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


他认为到2030年全世界的粮食加起来


都不能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需求


而恰好这时候中国粮食出现了5年减产


产量甚至倒退回了上世纪的水平



李振声默默的在这期间


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并以一介高龄还为之努力


仅仅十年后,在海南举办的博鳌论坛上


李振声用一个又一个的数据


直接打脸美国专家



“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李振声  声振世界




2007年,李振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同时获得500万的奖金


以表彰他在小麦远缘杂交


以及小麦磷、氮高效利用育种研究的贡献


这是我国这一领域的最高奖项


评选十分严格


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


在此之前获奖的只有袁隆平、吴文俊等


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


而且获奖者能同时获得


500万的高额奖金


但是李振声却说:


荣誉归于集体,这次奖金也应归于集体,我已向单位说好,这次奖金全部捐给单位,作为学生的 助学基金 ,助经济困难的学生一臂之力。



经常有人把李振声和袁隆平比较


虽然二者都获得了最高奖


但是李振声的名气却远远不如袁隆平


但是李振声对此却毫不在乎


“没有必要做这个比较,有人说 南袁北李 ,我们一个搞水稻,一个搞小麦,都是为了培育粮食新品种努力,只要培育出好品种,农民增收了,我就幸福。”


而直到现在


李振声先生还依旧心系祖国


为了农民的问题不停地忙碌着


当初吃不上饭的贫苦辍学少年


如今已是功成名就


但是家中阳台上还是种着小麦


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参考资料:


1.《当代“后稷”:专访最高科技奖得主李振声院士 》


2.《李振声院士:华罗庚先生教会我如何学习 》


3.《李振声: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



版权声明:本文系“酷玩实验室”(公众号:coollabs)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酷玩实验室”获取授权,严禁私自进行二次转载,违者必究。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