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费别人死亡的人啊,我劝你看看这部片…
昨天,艺人乔任梁离世,年仅28岁。
毫无疑问,悲伤的消息。
社交网络不出意外炸了。
感慨叹息的——
@陈若尔
震惊不敢相信的——
@周和泰先生
这都属于吃瓜群众的正常反应。
但慢慢的,事情又开始离谱了——
比如,某电影为了捆绑宣传,造谣乔任梁SM致死。
(假消息)
某媒体人把别人单纯感慨生命的朋友圈修改备注,伪装成“乔任梁经纪公司”发言。
(假图)
结果,大家又一轮烘托助推,假图传遍全网。
还有,某媒体甚至直接来乔任梁家门口,做现场直播。
……
这些行为,越来越变形、扭曲。莫名其妙让Sir想起了“嗜血”这个词。
这种事,Sir在电影里见过。
来,一起说说这部片。顺便探讨一下,媒体底线到底应该在哪。
夜行者
(又名:独家腥闻)
又惊悚又黑暗,媒体的“嗜血”在这部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先说本片男主角路易斯(杰克·吉伦哈尔 饰),本来穷屌丝一枚。
平时就偷偷井盖、铁栅栏之类的卖钱。
但一次偶然,他发现当独立摄影记者很赚钱,于是动起了干媒体的念头。
啥叫“独立摄影记者”?
就是自备工具,自采新闻,卖给电视台等媒体。
他买来摄像机和警用扫描仪,像猎狗一般到处寻找“大新闻”。
第一次,路易斯就尝到甜头,赚了250美元。
这是一起劫车枪击案。受害人中了好几枪,血流不止。
原本已有摄影记者拍到了现场视频。
但因为路易斯拍的视频更近、更血腥、更能引发轰动。
最终电视台用了他的猛料。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的路易斯很快上道,多次拍到头条大新闻。
大多是抢眼球的灾难、凶杀。
但与此同时,他的野心越来越膨胀,行事风格越来越大胆。
最初还只是非法闯入被害者家中拍摄。
接着就敢直接上手,为了拍出更吸引的画面,拖动尸体,破坏案发现场。
他的行为已经是犯罪了……
新闻讲究客观、真实,路易斯的所作所为,已经破坏了现场,破坏了真实。
他那叫摆拍,不叫新闻。
如果这还不算过分……那后面他就更离谱——自己制造新闻!
某地发生特大入室抢劫枪杀案,路易斯第一个赶到现场,早于警方。
他到的时候,凶杀还在继续。他眼睁睁看着两个凶手跑出来,跳上车逃了。
路易斯及时拍到了这一切。
凶手长相。
凶手车牌号。
但。他。没。有。报。警。
相反的,凶手一走,,他立刻冲进屋。
从被凶手丢弃在门口的枪支。
到沙发上的第一个被害人。
床上的第二个被害人。
倒在血泊中的第三个被害人。
到屋内的血迹、陈设。
他全拍了个遍。
这……不就是凶杀现场直播?
被害人的血都还是热的。
他却毫无紧张和震惊, 手很稳地拿着机器,到处拍。
如果这都叫专业,那Sir只能认为,这是魔鬼的职业。
猜猜他这段视频卖了多少?
1.5万美元。
更令人发指的是——
路易斯隐瞒了重要信息——他拍摄时,有个人还活着!
为什么要剪掉一段?
因为所有人都死了才够惨,才是“大新闻”啊。
他连缉凶都不管——
他剪去了凶手逃亡画面,宣称赶到时没看到凶手。
因为他要留着这俩凶手,再搞一单大新闻——
如果说之前他还只是钻钻空子,游走法律的边缘,那么现在……
他已经是罪犯。
结果,他引发的这场追击案,两方擦枪走火,导致很多无辜者死亡。
而路易斯当然又拍下了这场“好戏”。
人命,成为了制造大新闻的工具。
助长了路易斯心中恶魔的,并不只是他自己。
媒体行业对收视率的盲目追求,才使路易斯越走越远,越玩越黑。
你看,电视台的新闻部主任妮娜,私下里是这么高谈阔论的——
对,她也是这个恶魔职业的专业人士。
她的心,和路易斯差不多冷漠。所以她处理起新闻来,非常有“分寸”——
别人说过度血腥,但妮娜却说——
视频合法性?屎。
受害者家属的感受?屎。
新闻伦理道德?屎。
除了收视率,其他都是屎。
外媒评价该片——
猛烈抨击了新闻媒体的收视率驱动制度
的确。妮娜可以说自己是被逼的。
作为新闻部主任,收视率这把大刀时刻悬在她脖子上。
收视率上不来,那就卷铺盖走人吧。
唯收视率论的结果是——用尽一切方法博眼球。
犯罪、枪击、凶杀、车祸、火灾……不怕事情闹大,就怕抢不到料。
回到乔任梁。
这几天很多媒体人,和《夜行者》里的路易斯和妮娜做的事类似。
都在消费死亡。
而且,只要是有关死亡的信息,真的假的,一概不分,全部消费。
老实讲,面对一些耸动的消息,谁都会好奇。
作为常人,好奇是本能。
但媒体的专业不就体现在,以事实解答群众的好奇?
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
以好奇回复好奇。
姚贝娜过世后,有人潜入太平间偷拍——
以谣言引导好奇。
明明活得好好的大明星,屡屡被玩死——
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一旦有爆炸性的负面新闻,一旦开了头,很难休止——
各种“某工作人员透露”“某经纪人透露”“内部人士”,纷纷出动。
这种不问是非,不分黑白,由别有用心的媒体和不明真相的群众合力掀起的舆论浪潮。
这总让Sir想到一个词——平庸之恶。
来自学者汉娜·阿伦特。
当时她以《纽约客》特派记者的身份,报道了二战纳粹战犯大审判。
在法庭上,她发现,阿道夫·艾希曼,这个二次世界大战上臭名昭著的战犯,并没有一副恶魔长相,反而言谈相貌,相当“平庸”。
她发现,有些罪恶,并不极端,相反,很多时候——
恶是不曾思考过的东西。思考要达到某一深度,逼近其根源,而涉及恶的瞬间,那里什么也没有,带来思考的挫折,这就是“恶的平庸”。
今天,我们在对大多数娱乐事件的消费,不就是这种仅仅“满足窥私,传播八卦”的狂欢?
我们常常听到,知人不评人,是一个人最大修养。
但在Sir看来,知人不评人,也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再直白点吧,修养既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
因为“有修养的人”知道,每一个判断,都必须经过对庞杂信息的提纯和总结。
而当你只掌握极少事实时,你最该做的,就是,闭嘴。
除了思想,你做出的行为,也将塑造你。
你看《夜行者》最后。
那个追腥逐臭最猛的人,路易斯,眼圈发黑,看起来已经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犹如一只土狼。
当你追腥逐臭久了,你也就成为腥臭本身。
这不是对包括Sir在内的媒体从业者,最形象的提醒?
版权声明:本文系“毒舌电影”(公众号:dsmovie)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毒舌电影”获取授权,严禁私自进行二次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