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再真实,我也不想过那么功利的人生
这几天,我看完了最近很火的《小别离》。
心情超复杂。
就像很多人说的,这部片子很真实,它讲了我们都经历过的应试教育,也聊了我们即将要经历的中年危机。
演员演技在线,故事流畅,还提出了一连串尖锐的问题:中考、出国、中年失业、婚外情……这一切,都足以让《小别离》成为一部好片子。
但为什么,我就是看得不得劲呢?
想了很久,我发现,我不喜欢的,是片子对上面那些问题的回答。它给出的答案,全部都太现实。
比如教育。
我们都知道,应试教育不好。
分数高于一切。孩子被逼着读书。
戏里的朵朵、琴琴还有小宇,都和父母因为考试闹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像极了以前的我们。
△“进不了前100,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海清演的童文洁说的这番话,估计是大部分家长的心声。
然而,当我们对剧里的人物产生共鸣,引发起各种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时,剧里给出的解决方案却极其简单粗暴。
孩子的教育问题怎么办?出国!
既然应试教育摧残人,咱们就去重视素质教育的地方。
于是,剧里的小孩,几乎都走上了留学的道路:
土豪的儿子张小宇成绩不好,送出国。
中产的女儿方朵朵有考试焦虑症,送出国。
就连家里不算有钱的学霸琴琴,她妈妈也想了各种奇葩的方法,要送她出国。
尽管这个做法是符合现实的,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打算把孩子送出去。
但出国终归是少数人的选择,剧里却说的,好像出国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出国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一样。
哪怕后来朵朵读了一年的美国高中之后,觉得更喜欢中国文学,想回国读书,多少否定了“外国就是好”这样的说法。
可是,朵朵是出国溜了一圈才有这样的比较,才有这样的觉悟。而现实是,有很多人,连送小孩出去见识一下的钱都没有。难道他们的小孩,就注定不够优秀吗?
还有就是,就算出国,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是改变了,但家长的思维根本没变啊。
剧里说来说去,不就因为出国可以“镀金”,回来就是“海归”,看起来高人一等嘛。这跟以前应试教育思想有什么不一样吗?
家长不过是把衡量孩子的标准,从分数变成了美国的绿卡。归根到底,每个人心里想的都是,望子成龙,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
希望孩子成材没有错,但这一点,真的就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吗?为什么就没有人说,孩子我只是希望你健康、希望你快乐?
△剧里的人常常把“镀金”挂在嘴边
除了教育,剧里关于中年危机的讨论,我也不喜欢。
这些大人们,只顾着孩子、只顾着焦虑,完全没有了自我。
像小宇的爸爸张亮忠,有钱的生意人,可是他的生活,除了钱好像什么都没有了,觉得什么事情都可以用钱解决。
老婆不高兴,送包;小孩学习不好,送钱给学校;而且他想的是,小宇出国无论混得好不好,好歹是个“海龟”,回来就可以继承家族生意了。说来说去,他的生活除了钱就是钱,就算娶了第二个老婆,心里还是空虚。
琴琴的妈妈佳妮,工作勤奋,在社区医院从护工做到副主任,看起来很励志哦。
但她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升职加薪而变好。相反,佳妮一直觉得家里没钱,心里自卑,哪里都比不上别人。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女儿琴琴可以出人头地,完成她没有做到的阶级跃升。
女主角文洁就更可怕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这么歇斯底里的女主角。
学霸、企业高管的身份,并没有让她减轻一丝一毫的焦虑。相反,时刻处于紧绷状态的文洁,对老公苛刻(动不动就怀疑绝世好男人黄磊出轨,不能忍),对女儿严厉。
一旦女儿或老公做的事情有任何不符合她心意的,文洁就抓狂大哭!
女儿朵朵出国以后,空虚的她,甚至要求老公和她再生一胎。
自己的生活,要孩子来填满,这是多么自私又愚蠢的行为。无论她在职场上有多成功,但她骨子里,依然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缺乏自我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钱和教育不能带来人格的完整?因为,文洁的价值观,是依附于别人的,她的人生就是“别人有的,她也要有”。
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不是她自己想要的,而是那些“成功人士”都是这样做的。
“因为我以为这条路是最对的,大家都是这么走的。如果我看到别人这么做,我不这么做,我就觉得心里慌。”微信公众号“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
而很多人觉得这部剧真实,也在这里。
无论是张亮忠,佳妮还是文洁,他们的空虚、自卑、崩溃,都很真实,有很多人就是这样想的。
好的生活,就是有好多的钱,有好的工作,有好的家庭。这是大部分人达成的“幸福”共识,为了做到这一点,大家都要拼了命努力。
也因为大家的目标是那么的像,大家理想中的生活是那么的一致,所以,剧中人的焦虑,也让所有人感同身受,默默在心里说:“对啊,我的生活就是这么操蛋,但为了过上好日子,大家都是这样熬的,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女强人”文洁几乎每集都要崩溃一次……
可我最不喜欢这部剧的,就是这一点:
无论多真实,它指向的价值观太单一,太现实,太功利。
大人就不说了,每一个都差不多是一个活法,努力工作赚钱养家。
△“人往高处走”这是幸福的唯一方式吗
三个孩子呢,其实身上也是各种“成功学”的标签:要么有钱,要么有才。
张小宇有钱,所以成绩差不怕;琴琴没钱,就只能成为学霸。
朵朵,看起来比较有个性,写小说。但是,这个一出道就大卖40w本的彪悍行为,估计只有郭敬明和韩寒能做到吧(这个成功来得太容易和莫名其妙,完全没有代入感和感动)。
看日剧我总觉得很热血,是因为常常看到普通人的奋斗和成长,可是在这剧里,只有现实的无奈。无论小孩还是大人,最终都捆绑在同一个成功模式上:出国留学、结婚生子、升职加薪、事业有成……
是啊,我是说过,三观真比三观正重要。
但是,《小别离》里的真,只是部分真实。
还有人不是那样活的。
比如,我有一个很喜欢的台湾作家,叫舒国治。
我喜欢他,不是他卖了多少本书(估计他的书加起来也卖不到40w本),不是他得过什么奖,而是他活得特别有意思。
他的人生信条就是:闲着。
△我男神舒国治,帅吗,哈哈哈哈哈,我爱的是他放荡不羁的灵魂
60多岁的舒国治,没有上过一天的班,工作就是写东西,但最多每天写两三个小时。他写了第一本小说之后,就觉得太麻烦,之后都是写写散文,骗骗稿费就算了。
他的文章你看了就知道,喝水可以写一篇,走路可以写一篇,睡觉也可以写一篇……没什么狗血的东西,全都是一些轻松、自在的人生态度。
不写文章的时候,舒国治也乐得清闲,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到街上晃荡,找找吃的,散散步。至于生活,他就是最简单的那种,冰箱可以不买,手机可以不用,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说银行卡上长期只有四位数(还是台币)。
有人问过舒国治,让你到公司做高管,给你年薪六百万做不做?他说,不做,第一,现在物价太高,六百万又买不到什么,第二,我又不买房不买车,要那么多钱干嘛。“对我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我才不会用它换钱呢?”
是不是很帅?我简直要被他迷死了。在舒国治身上,你永远都看不到《小别离》里的焦虑。
△我男神最喜欢背着背包上街瞎逛,不花钱的那种
如果你觉得舒国治太神,太遥远,那我觉得一个更接地气的例子——我本人。
我32岁(虽然我一直对外说18岁),单身多年(但有很多老公和男朋友),最近还辞职了。
如果按照文洁推崇的那一套评价标准(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loser。
可是,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挫啊。
是的,我是没钱,但是,我自由啊。我现在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文章,花痴自己喜欢的男人,还可以和你们分享我激动的荷尔蒙。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坐在办公室写领导喜欢的文案,不停地修改几百万遍。
单从满足感来说,我觉得现在比以前高多了,那才是用钱都买不来的东西。(微信公众号“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
△小宇虽然成绩不好,但喜欢打鼓,打鼓的时候,他是开心的。
说我自己,并不是我特不要脸,觉得自己有多成功。
而是恰恰相反。我一直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也没做什么厉害的事。
因此,我才想告诉你们,辞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的,不是只有在鸡汤文里才能看到的例子,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做到。
生活就是一种选择,它没有定式。
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像《小别离》里一样追求“有出息”“出人头地”,你完全可以选择过更随心的生活,就算你没有特别喜欢的事,你也可以选择对不喜欢的事情说“不”啊。
别人叫你去结婚?你可以说不!别人叫你去做公务员?你可以说不!
没必要用别人的标准来安排你生活,幸福感就是你有多少决定人生的自由。
△王俊凯演的李想我很喜欢,他在学校组乐队,高中就去读音乐,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人生啊,可惜戏份太少
所以,真心没必要,看了一部《小别离》之后就觉得人生好苦,到处都是焦虑。
关于怎样生活,我喜欢舒国治说过的:
“人要任性,任性,任性。不任性的人,怎么能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他随时都在妥协、随时在抑制自己,其不快或隐忍究竟能支撑多久?自己要做得了主。”
真的太爱男人这种人生态度了。任性,自己做主,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焦虑控制。
其实你去看看,那些过得有意思的人,比如舒国治,比如黄磊(黄磊本人可是比《小别离》里面方圆有意思得多,想看黄磊的可以戳这里),衡量他们快乐的,往往不是他有多成功,赚了多少的钱,而是他体验过多少别人没有经历过的人生。
毕竟人生能爬到金字塔顶端的“成功人士”只有极少数,但其他人,也还是有快乐活着的自由啊。
除了价值观太现实之外,其实《小别离》还是好看的,只要看到三小只同框就觉得好治愈。
版权声明:本文系“花吃了那女孩”(公众号:huachinvwang)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花吃了那女孩”获取授权,严禁私自进行二次转载,违者必究。